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外感病初期,发热与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即“恶寒发热”;当表邪入里化热,或阴虚火旺,阳热内盛,多表现为但热不寒;邪居半表半里,则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即“寒热 … 继续阅读发热症状的鉴别诊断
分类: 中医诊断
风热乳蛾的问诊
乳蛾是指咽喉疼痛,位于咽部两侧的喉核红肿,核上附有点状或片状腐物、脓液的病证,因多由风热邪毒侵袭所致,故称风热乳蛾。乳蛾亦称“飞蛾”“蛾聚”“单蛾风”“双蛾风”“鳅证”“烂头乳蛾”“连珠喉”等。风热乳 … 继续阅读风热乳蛾的问诊
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诊之末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如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难经・六十一难说》说:“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 继续阅读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诊之末
中医的四诊闻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一)闻声音 1 … 继续阅读中医的四诊闻
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的问诊
赤膜下垂,又名“垂帘膜”“垂帘翳”。本病是指赤脉自白睛贯下,伸入黑睛,如帘下垂,密集成膜的眼病。若病情严重,赤膜自黑睛四周向中央蔓延,则称做血翳包睛。二证为一病的轻重两个阶段,故合而论之。本病多因素患 … 继续阅读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的问诊
人迎气口脉诊的实用价值
根据人迎脉与气口脉所在部位的特点,其在脉诊上的实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人迎位在结喉两旁,迎面正当人的视线,因面颈侧脉动外露,明显易见。根据这一特点,既可作为望诊观察,又可便于用手切按,所以这里的动脉及 … 继续阅读人迎气口脉诊的实用价值
胞虚如球的问诊
胞虚如球,又名“睥虚如球”“悬球”。本病以胞睑肿胀,虚软如球,皮色如常为特征,《目经大成》说本病为“目不赤痛,但上睑虚起若球,久则始有失睑或红,或内生赤脉,湿痰与火夹拐撸蛴欣岫隼茫似⒎窝羲プ圆 2豢晌 … 继续阅读胞虚如球的问诊
切诊的定义及内容
切诊是医生用双手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方法,医生用双手来挤压和触摸病人的身体,由此了解病人的病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种。 (1)脉诊法 脉诊法主要是通过医生把摸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情。一般 … 继续阅读切诊的定义及内容
《脉经》的著作形式限制了脉法在方书中的作用
《脉经》是一部以脉为主体的著作,虽然徵引了《内经》、仲景等书,但言脉部分是以脉言病的(1―6卷),《脉经》以脉为中心列出病证,这对理解脉是必需的,但只列病证而不是或者说是不包括用辩证为观点和方法去“平 … 继续阅读《脉经》的著作形式限制了脉法在方书中的作用
红色裂纹舌少苔
【形象】舌略红,无数纵裂如刀割。苔稀少如无。 【主病】素体阴虚;血衰液涸;实热内逼。 【病例】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红色瘀斑舌薄白苔
【形象】舌红偏暗,尖部有大片黑色瘀斑,并有红点。苔薄白而润。 【主病】脏腑热甚,气血壅滞;热毒乘心,心血瘀阻;湿温入血夹瘀。 【病例】血热瘀血。
红色纵裂齿痕舌薄白齿
【形象】舌质略红,胖大而有齿痕;中有纵裂如直槽。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主病】暴热伤津,暑热伤气;脾虚湿浸,阴虚内热;气阴两虚。 【病例】素体阴亏,脾虚湿浸。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一)
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舌诊对脉诊形成了二次冲击,这二次冲击,是随着二次舌诊的发展高潮而来的。第一次冲击是从《金镜录》的出现开始的,《金镜录》抛弃中医的传统诊法,即脉诊,专以舌诊辨证,虽然可以说是一种创举 … 继续阅读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一)
淡红红点舌薄白水滑苔
【形象】舌淡红,边尖许多红点突出。苔薄白,中滑腻。 【主病】温热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寒湿痰饮停聚化热 【病例】血蕴湿热。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在分类学方面,张诞先《伤寒舌鉴》将舌质舌苔共分为八类,他的分类方法不分舌质与舌苔,纲目不甚明显,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以舌色分类法,他以舌色为纲,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 … 继续阅读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绛色齿痕舌类剥苔
【形象】舌质绛紫,胖大而有齿痕。苔薄白而糙,尖部、中部类似剥苔,细看有新生颗粒。 【主病】暴热伤及气津;久病气血不续;血蕴湿热,津不上升;血热而气血壅滞。 【病例】肝经痰气郁结而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