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指甲红润含蓄,坚韧而呈弧形,带有光泽,压其尖端,放开后血色立即恢复,月痕清晰。说明气血充足,运行流畅。望爪甲应注意观察形色变化: 1.色泽变化 若甲床色深红,是气分有热。 色黄是有黄疸,多为湿热熏 … 继续阅读中医望诊之望爪甲
分类: 中医诊断
古代脉学中有关脉象变动对病机的认识
在古脉学时期脉法在医学中并不自为一个系列出现,它在构造部位上离不开经络,在诊断方法上强调四诊,色脉、色脉尺诊等,其本身亦是在使用遍诊诸法及人迎、脉口等等,没有以寸口一脉做为一个系列以诊诸病之说,由于它 … 继续阅读古代脉学中有关脉象变动对病机的认识
中医闻诊之闻声--郑声
【闻诊】郑声的特征为:神志昏沉,语言重复,语声低沉,不相接续。《普济方・伤寒门》说:“郑声者重语也。正为声转也,若声重而转其本音者亦是矣。昧者不知此,妄以重为重叠之谓,与谵语混而莫辨,遂止以身热脉散,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闻声--郑声
脉病人病的问题
在判断疾病预后轻重吉凶上,医界有“脉病人不病者死,人病脉不病者生”的俗谚。所谓脉病人病,简单地说,脉病就是脉象的异常变化,即病脉;人病乃机体发病后的症候表现,即症状。 最早谈到脉病人病问题的是《难经》 … 继续阅读脉病人病的问题
中医闻诊之闻声--口吃
【闻诊】口吃的特征为: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语句中断。 【临床意义】口吃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 【治法】可采用语言训练法进行矫正。
浮脉之相兼脉相关介绍
《脉经》:“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浮而缓者,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浮而滑者,宿食。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浮洪大者,伤寒。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浮而细滑,伤饮。浮洪 … 继续阅读浮脉之相兼脉相关介绍
咳嗽症鉴别诊断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于外邪侵袭肺系,或其他脏腑有病,损及于肺,肺气不利所引起。 咳嗽症鉴别诊断 主症特点 兼有症 舌脉 病证诊断 咳嗽,痰白而稀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浮 外 … 继续阅读咳嗽症鉴别诊断
衄血症鉴别诊断
衄血:是指鼻、齿龈、耳、舌及皮肤等非外伤性的出血症状。其中以鼻衄和齿衄多见。 衄血症鉴别诊断 主症特点 兼有症 舌脉 病证诊断 鼻孔出血、量或多或少 鼻咽干燥、身热、咳嗽、少痰 舌质红、脉数 肺热鼻衄 … 继续阅读衄血症鉴别诊断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呼吸之味
正常人的呼吸没有什么气味,只有当脏腑病变,往往是气血津液受到邪气熏蒸后,日久不愈,正气虚极,邪气深入之际,有些浊秽之气就可由鼻腔呼出。但由于其感受的邪气不同,呼出的气味也有差异。因此,临床我们可根据其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呼吸之味
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在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中,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脉学进行研究,主要探索研究了脉图的描记,鉴别分析,定型以及脉图与切脉的关系。脉象与病证的关系等等。但是作为独特诊断方法的中医脉学是中医特色的具体表现 … 继续阅读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怕冷症状的鉴别诊断
怕冷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外感则因感受六淫之邪而致,恶寒常伴有身热,此恶寒为邪气在表,卫阳阻遏之故;内伤以阴寒内盛或阳虚生寒所致,表现为但寒不热;邪居半表半里,则表现为寒热交替出现。 (一)恶寒 … 继续阅读怕冷症状的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的判断标准
1.理论标准 中医诊断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独立学科,具有其完备的理论和方法。所谓理论标准,就是诊断结论和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规律的认识必须符合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要对病人作出明确的诊 … 继续阅读中医诊断的判断标准
烦热症鉴别诊断
烦热症鉴别诊断 主症特点 兼 有 证 舌 脉 病证诊断 烦躁不安 身热不已 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口燥、口渴便秘、多发夏季 舌红苔黄、脉滑数 风温病、热扰胸膈证 心烦壮热 头痛头晕、面赤气粗、口渴汗多、病 … 继续阅读烦热症鉴别诊断
濡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寸口脉襦,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关脉襦,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尺脉濡,苦小便难。” 《脉诀》:“濡者阴也,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濡脉关前人足汗,当关气少精神散,尺部绵 … 继续阅读濡脉之单脉介绍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二)
用对比的方法辨脉和病机在古脉学中尤为常见,这可能是与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阴阳有关。因为二分法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是表现得突出的,脉诊亦不例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 继续阅读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二)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比较
证候 性质 主要症状 兼有症状 舌象 脉象 寒热 虚实 肝阳化风 热 上实下虚 上实:眩晕欲仆;下虚:行走不稳;严重时:卒然昏倒,喉口痰鸣,舌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头摇、头痛项强、语言謇涩 舌红 苔 … 继续阅读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