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系统介绍

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输送动脉血,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则输送静脉血,人体动脉的配布与人体结构是相适应的,左右对称,头颈、躯干、上下肢都有一二条动脉干。动脉多分布在人体的屈侧,深部骨 … 继续阅读动脉系统介绍

急喉喑的问诊

喉喑是指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的一种病证。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者,称为急喉喑,亦称“暴喑”“瘁喑”“猝哑”。《景岳全书》说:“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喘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 … 继续阅读急喉喑的问诊

缓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尺脉缓,脚弱下舯,小便难,有余沥。” 《脉诀》:“缓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 … 继续阅读缓脉之单脉介绍

胞肿如桃的问诊

胞肿如桃,又名“肿胀如杯”“覆杯”“蚌合”。本病临床表现以胞睑肿胀难睁,皮色红赤,如成熟桃状为特征。《银海精微》说:“胞睑壅肿如桃者……,此乃脾肺之壅热,邪客于腠里,致上下胞肿如桃,痛涩泪出,不绝之注 … 继续阅读胞肿如桃的问诊

中医闻诊之闻声--少气

【闻诊】少气又指“气微”,是指呼吸微弱,语言无力,数而连续的一种表现。主要因脏气不足,尤以肺肾气虚多见,具肺气虚者,常伴咳喘无力,痰多等症;肾气虚者则伴有骨酸懈惰,倦怠乏力等表现。在古代文献里,认为少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闻声--少气

趺阳、太溪脉介绍

《灵枢・动腧篇》:“黄帝日: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 … 继续阅读趺阳、太溪脉介绍

中医闻诊之闻声--呵欠

【闻诊】呵欠的特征为:疲倦欲睡或乍醒时,张口舒气。一般属正常生理现象。若不拘时间,又不在困倦之时,频频呵欠,则属病理表现。呵欠在古代医籍称为“欠”。《灵枢・口问》说:“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闻声--呵欠

局部出汗症鉴别诊断

局部出汗症鉴别诊断 主症特点 兼 有 症 舌 脉 病证诊断 头汗出 身重体倦、身目发黄、小便不利 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郁蒸证 头汗出 小腹胀痛、大便色黑、小便自利 夜热、烦躁、谵妄 苔黄腻、脉沉涩 膀 … 继续阅读局部出汗症鉴别诊断

迟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迟而涩,中寒有症结,迟而滑者胀,迟而缓者有寒,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千金方》:“迟紧为寒,迟而涩,中寒有症结,迟而滑者胀,迟而缓者有寒,沉而迟,腹脏有冷病。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 … 继续阅读迟脉之相兼脉介绍

疳积上目的问诊

疳积上目,又名“小儿疳眼”“疳毒眼”。本病是指继发于小儿疳积,初起时暗处不能视物,继而双目干燥,黑睛混浊,甚至溃烂的眼病。本病如不能及早诊断和治疗,可导致失明。病因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 … 继续阅读疳积上目的问诊

椒疮的问诊

本病因睑内面颗粒累累,状如花椒,故名“椒疮”。《审视瑶函》对此病已有认识,认为是“生于睥内,红而坚者是。有则沙擦难开,多泪而痛”。本病常因忽视眼部卫生,外感风热毒邪所致。若内有脾胃蕴热,与邪毒相结,郁 … 继续阅读椒疮的问诊

耳眩晕的问诊

耳眩晕是指由于耳窍疾病,导致其平衡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属传统中医“眩晕”范畴。其临床表现为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或自身旋转,或有身体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需闭目静卧,常有耳鸣、耳聋,恶心 … 继续阅读耳眩晕的问诊

数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弦数为疟,弦数有寒饮,滑数心中结热盛,短而数心痛,心烦,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千金方》:“弦数多热,弦数有寒饮,滑数心下结热盛。沉而数中水,紧而数,寒热俱发。” 《活人书》:“ … 继续阅读数脉之相兼脉介绍

牢脉之相兼脉介绍

《千金方》:“尺脉牢而长,并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若两胫重,少腹引腰痛。病若吐血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得浮大牢者死。” 《活人书》:“沉牢痼冷。” 《四言举要》:“积聚在里,牢急者生。” 《医宗 … 继续阅读牢脉之相兼脉介绍

中医闻诊之闻声--嗳气

【闻诊】嗳气在《内经》中称为“噫” 。在《伤寒论》中称为“噫气” 。《景岳全书》说:“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嗳气是指气从胃中上逆而发出的声音。其中闻见嗳气有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闻声--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