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常用取穴定位4法穴的详细介绍: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 … 继续阅读常用取穴定位4法图解 快速取穴法
红色裂纹舌少苔
【形象】舌略红,无数纵裂如刀割。苔稀少如无。 【主病】素体阴虚;血衰液涸;实热内逼。 【病例】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红色瘀斑舌薄白苔
【形象】舌红偏暗,尖部有大片黑色瘀斑,并有红点。苔薄白而润。 【主病】脏腑热甚,气血壅滞;热毒乘心,心血瘀阻;湿温入血夹瘀。 【病例】血热瘀血。
红色纵裂齿痕舌薄白齿
【形象】舌质略红,胖大而有齿痕;中有纵裂如直槽。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主病】暴热伤津,暑热伤气;脾虚湿浸,阴虚内热;气阴两虚。 【病例】素体阴亏,脾虚湿浸。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一)
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舌诊对脉诊形成了二次冲击,这二次冲击,是随着二次舌诊的发展高潮而来的。第一次冲击是从《金镜录》的出现开始的,《金镜录》抛弃中医的传统诊法,即脉诊,专以舌诊辨证,虽然可以说是一种创举 … 继续阅读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一)
淡红红点舌薄白水滑苔
【形象】舌淡红,边尖许多红点突出。苔薄白,中滑腻。 【主病】温热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寒湿痰饮停聚化热 【病例】血蕴湿热。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在分类学方面,张诞先《伤寒舌鉴》将舌质舌苔共分为八类,他的分类方法不分舌质与舌苔,纲目不甚明显,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以舌色分类法,他以舌色为纲,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 … 继续阅读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绛色齿痕舌类剥苔
【形象】舌质绛紫,胖大而有齿痕。苔薄白而糙,尖部、中部类似剥苔,细看有新生颗粒。 【主病】暴热伤及气津;久病气血不续;血蕴湿热,津不上升;血热而气血壅滞。 【病例】肝经痰气郁结而血瘀。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二)
宋金时期,舌诊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医家的重视,如朱肱在《活人书》中说:“背恶寒有两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千也。少阴病背恶寒者,口中和也,以此别之。”前者属热证,后者属寒证,是以口干舌燥之有 … 继续阅读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二)
红绛舌红点灰黑垢腻苔
【形象】舌绛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根部灰黑垢腻。 【主病】三焦热盛;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 【病例】风痰上扰,痰热腑实,下后邪气渐退。
绛色红点舌黑绿糙裂苔
【形象】舌红绛,有红点。满布黑绿色糙裂苔,厚积成块。 【主病】热毒内实;血蕴湿热;热毒乘心。 【病例】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舌诊与脉诊发展的时间差别
舌诊与脉诊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来看,舌诊远远比不上脉诊。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 … 继续阅读舌诊与脉诊发展的时间差别
绛紫胖嫩光莹舌
【形象】舌绛紫暗,体胖而嫩,光莹无苔。 【主病】热入营血,气津两伤;热极伤阴,气血壅滞。 【病例】热邪入血,伤及肝肾。
绛紫舌淡黄花剥苔
【形象】舌绛紫略薄。淡黄腻苔,斑斑驳驳,间有白浮涨,似苔却非苔。 【主病】邪热伤及胃气胃阴;营热夹湿,湿热伤阴;热极伤阴,气血壅滞。 【病例】痰热渐清,气阴两伤。
红舌黄粘腻苔
【形象】舌质红。苔老黄,颗粒紧密胶粘,板滞不宣。 【主病】湿热痰涎交结。 【病例】痰热腑实。
红舌焦黄根灰苔
【形象】舌红晦暗。苔厚焦黄,干糙裂纹,根部灰黑。 【主病】胃肠热结,气血壅滞;三焦实热伤阴。 【病例】胃热痰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