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鲎胆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鲎胆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鲎胆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辞典》
别名:鲎鱼胆(《圣济总录》)。
药材基源: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胆或胆汁。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
功效与作用:《纲目》:治大风癞疾,杀虫。
出处:《纲目》
附方:治大风癞:鲎鱼胆、生白矾、生绿矾、腻粉、水银、麝香各半两。上六味,一处细研,时点少许水研,水银星尽为度。每服一钱至二钱匕,井华水空心调下,至午时未动,腹空更一服,后咳出稠粘涕唾或泻下五色毒涎为效,一月内可三度服。若牙龈齿缝中涎出乃愈,更量人虚实用之。(《圣济总录》鲎鱼胆散)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鲎鱼胆(《圣济总录》)。
药材基源: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胆或胆汁。
汉语拼音:Hòu Dǎn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
功效与作用:《纲目》:"治大风癞疾,杀虫。"
出处:《纲目》
附方:治大风癞:鲎鱼胆、生白矾、生绿矾、腻粉、水银、麝香各半两。上六味,一处细研,时点少许水研,水银星尽为度。每服一钱至二钱匕,井华水空心调下,至午时未动,腹空更一服,后咳出稠粘涕唾或泻下五色毒涎为效,一月内可三度服。若牙龈齿缝中涎出乃愈,更量人虚实用之。(《圣济总录》鲎鱼胆散)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鲎鱼胆
英文名:King crab gallbladd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鲎科动物中国鲎的胆。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取胆,鲜用或阴干。
汉语拼音:Hòu Dǎn
原形态:中国鲎,体似瓢形,深褐色,全长可达70cm,宽约30cm,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头胸部背甲广阔略呈马蹄形,自其前缘至左右两侧缘成半圆形,两侧向后突出成刺。背面突起较高(雄者稍扁平),中央有一纵脊,其前端有单眼1对,两侧各有纵脊1条,其上各有复眼1对,腹面凹陷,有口,有附肢6对,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第1对短小,由3节组成,是为螯肢;第2对长大,由6节组成,称为脚须,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为抱接器;另4对称为胸肢,位于口两侧,基节常有倒刺,用以帮助摄食,又称颚肢,前3对末2节亦呈钳状,而后1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腹部略呈六角形,雄者两侧缘有6对可活动的倒刺,前3对较大,但雌者的第4、第5、第6对缘刺已退化成很短;腹面有条板状附肢6对,第1对左右相连盖住生殖孔,故称生殖厣,其余各对的外肢节内侧都有150-200页薄板状的书鳃,其内有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另在头胸部有1对四叶的基节腺,用以排泄。腹部末端有一条呈三角棱锥形的尾剑,于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基部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长度与背甲大致相等。
资源分布:分布的北界是浙江舟山外侧(岱山东南)海域。现已进行人工饲养。
性味:味苦;性寒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入散剂。
功效与作用:祛风杀虫。主大麻风;疥疮
各家论述:《纲目》:治大风癞疾,杀虫。
归经:肺;大肠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附方:治大风癞: 鲎鱼胆、生白矾、生绿矾、腻粉、水银、麝香各半两。上六味,一处细研,时点少许水研,水银星尽为度。每服一钱至二钱匕,并华水空心调下,至午时未动,腹空更一服,后咳出稠粘涕唾或泻下五色毒涎为效,一月内可三度服。 若牙龈齿缝中涎出乃愈,更量入虚实用之。(《圣济总录》鲎胆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鲎胆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