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指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而下,或下纯血。 便血症鉴别诊断 主症特点 兼有症 舌脉 病证诊断 先便后血、血色紫黯 神疲乏力、脘腹隐痛、纳呆便溏 舌淡、脉细弱 脾胃虚寒证 先血后便、便血鲜红 口苦 … 继续阅读便血症鉴别诊断
分类: 中医诊断
往来寒热症鉴别诊断
往 来 寒 热 症 鉴 别 诊 断 兼有症 舌脉 病证诊断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弦 脉弦 伤寒邪入少阳证 往来寒热如疟、口渴心烦、脘闷、身热午后较重、入夜尤甚、天明得汗诸症稍减 … 继续阅读往来寒热症鉴别诊断
小儿脉诊基础介绍
由于小儿的生理与成人不同,所以历代医家对于小儿脉诊法的认识颇不一致。如小儿诊脉年龄,小儿诊脉时的指法布局,小儿脉息至数等等,各持已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日:“凡诊小儿,既其言语不通,尤当以脉为主, … 继续阅读小儿脉诊基础介绍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体味
病体产生气味,主要是由于汗液受湿热邪气熏蒸而产生的特殊气味,同时还可由于人身某处生有恶疮,疮疡溃烂流出脓水而散发臭气所致。人体患病后,汗液是邪气外出的途径,因感受的邪气不同,所以病体产生的气味也不一佯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嗅气味--体味
中医闻诊之嗅气味―鼻气
鼻为肺窍,职司呼吸,又因阳明之脉过鼻旁,所以我们临床可以通过辨闻鼻之气味,进而了解肺胃二经的病理变化。 ①鼻臭 【闻诊】鼻腔呼气时有臭秽气味,病人自己反而不闻香臭。 【临床意义】此为肺脾气虚,邪毒滞留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嗅气味―鼻气
中医望唇诊病与临床应用
人的口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颜色,这些不同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即所说的“唇诊”。中医唇诊是通过观察唇神、口唇的色泽和形态,闻口中气味,询问是否有口渴等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唇诊是 … 继续阅读中医望唇诊病与临床应用
潮热症鉴别诊断
潮 热 症 鉴 别 诊 断 兼 有 症 舌 脉 病证诊断 日晡而发、兼有腹部胀满硬痛 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时有谵语 苔燥甚则灰黑而燥 脉沉有力 热结阳明证 喘促不宁、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苔黄腻或滑、 … 继续阅读潮热症鉴别诊断
蟹睛症的问诊
蟹睛症,又名“蟹目”“损翳”。本病是因黑睛溃破,黄仁自溃口绽出,形成如豆如珠的黑色颗粒,状如蟹睛而得名。本病是一种严重的眼病,愈后遗留斑脂翳等,并可阻滞神水运行而继发绿风内障。其病因多为黑睛疾病或外伤 … 继续阅读蟹睛症的问诊
不寐症状的鉴别诊断
【概述】 失眠的病因很多,张景岳概括为“有邪”、“无邪”二类,认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李中梓认为 … 继续阅读不寐症状的鉴别诊断
粟疮的问诊
本病因胞睑内颗粒累累,色黄而软,状如粟粒,故而得名。虽与椒疮相同,灼生于睑内面,z椒疮形小,色红而坚,而本病形大,色黄面软。《审视瑶函》说:“脾经多湿热,气滞血行迟,菜疮胞内起,粒粒似金珠,似脓脓不出 … 继续阅读粟疮的问诊
中医闻诊之闻声--呕吐
【闻诊】 呕吐有三,有声有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亦称哕。皆系胃气上逆所致。临证时,需要根据病史,呕吐的声音,呕吐物的性状、色量及其兼症等进行辨证。一般实热性呕吐,吐势较猛,声高有力,呕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闻声--呕吐
梅核气的问诊
梅核气是指自觉咽内有异物,如有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感觉。《赤水玄珠》说:“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于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本病多见于女性。其病因病机如《圣 … 继续阅读梅核气的问诊
中医闻诊之闻声--嘎
【闻诊】嘎的特征为:嗓音嘶哑。 【临床意义】嘎多见于风热犯肺,津液受损。 【治法】风热犯肺引起者,治宜清热散风,方用桑菊饮;热邪犯肺,津液受损引起者,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面色变化提示脏腑健康,该如何调理气色?
中国人的脸色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红黄隐隐”。如果脸上突然出现明显的白色、青色和黑色这三种颜色,则是明显的疾病标志。白色多与肺病、虚证有关,脸色过白的人,往往都有贫血;青色多与肝病、气滞血瘀有关 … 继续阅读面色变化提示脏腑健康,该如何调理气色?
详解便便的“色”与“形”
粪便是人日用的饮食经过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并混入了消化道内的分泌物,最终经过肛门排出体外的那些不能被人体完全消化吸收的混合物。每日排便一至两次或隔日排便一次,均属正常。每次排便的量与饮食多少有关,通 … 继续阅读详解便便的“色”与“形”
中医闻诊之闻声--阴吹
【闻诊】阴吹的特征是:妇女阴道中出气簌簌有声,有如失气。如大便秘结不通,则气体从阴道中排出更为明显。《金匮要略》说:“胃气下泄,阴吹而下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临床意义】阴吹为胃中正气衰弱 … 继续阅读中医闻诊之闻声--阴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