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治疗新曙光:国医大师浊毒理论显奇效

结肠癌,作为一种源自结肠上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排行榜上稳居第三,仅次于肺癌与胃癌。多数情况下,结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的恶性转化,其发病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化学致癌物质紧密相连。由于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往往在确诊时已步入中晚期,这无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常规手段,但术后可能伴随的腹痛、贫血等后遗症,让患者苦不堪言。相比之下,中药在治疗结肠癌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不仅能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还能有效缓解症状。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凭借其深厚的临床积淀,独创了浊毒理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病因病机新解

结肠癌在中医古籍中多归属于“脏毒”“便血”“肠癖”等范畴,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为主要症状。《素问》有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李佃贵大师认为,浊毒是结肠癌的主要致病元凶。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因素,损伤脾胃,导致水谷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日久化为浊毒,下注肠道,引发肠癖。此外,邪气入侵、气血紊乱、痰凝血瘀等因素,也可形成浊毒,进一步加剧病情。

脾虚湿困,浊毒现形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生活习惯不良,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无力推动津血运行,痰瘀阻滞,日久化为浊毒,下注结肠,诱发癌症。脾虚湿困,湿浊之气蕴于结肠,糟粕积聚,浊毒内生,疾病由此而生。

肝郁气滞,浊毒丛生

医学入门》有载:“肝与大肠相通。”情志不畅,肝气失疏,气滞血瘀,肠腑功能受损,湿热内滞,化浊为毒。肝气过盛,反克肠腑,导致结肠受损。肝气疏泄失常,横逆犯脾,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脏腑功能紊乱,浊毒流窜,加速大肠癌进展。

痰瘀阻滞,浊毒壅塞

痰瘀结聚肠腑,影响全身气机,耗伤人体精微物质,日久化为浊毒,形成癥瘕肿瘤。李佃贵认为,大肠癌患者多因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聚湿生痰,加之六淫邪气、七情内伤等因素,导致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肠腑,日久恶化变为毒物,引发结肠癌。

治疗原则:化浊解毒,综合施治

李佃贵认为,浊毒内蕴是结肠癌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治疗以化浊解毒为核心,辅以健脾祛湿、疏肝行气、祛痰化瘀之法。

健脾祛湿,化浊解毒:针对手术、放化疗后脾胃损伤的患者,以健脾和胃、祛湿化浊毒为首要原则。常用太子参、黄芪、党参等药物健脾和胃,兼顾祛湿。

疏肝行气,化浊解毒:针对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所致的结肠不适,以疏肝行气、化浊解毒为原则。常用柴胡、青皮、香附等药物,气顺则疾病消。

祛痰化瘀,化浊解毒:针对痰瘀阻滞引起的结肠病,以祛痰化瘀、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常用贝母、瓜蒌、竹茹等药物,但需注意中病即止,避免耗伤正气。

典型医案:浊毒理论显奇效

侯某,男性,66岁,因腹痛腹泻11月余,加重2天就诊。经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癌,行手术治疗后口服化疗药。2月前因腹部隐痛不适,加重两天遂来求诊于李佃贵大师。患者腹部隐痛,口干口苦,大便日行1次,质黏伴有脓血,舌红苔黄,脉弦细。李佃贵辨证为浊毒内蕴,脾虚湿困,治以化浊解毒,健脾化湿。方用三七粉、蛇莓、藤梨根等药物,14剂后腹痛缓解,口干好转。后续根据病情调整方剂,患者腹痛腹泻口苦好转,脓血基本消失,疗效显著。

李佃贵大师的浊毒理论,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现了中医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