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丰富宝库中,针对慢性肾脏疾病有着诸多疗效显著的方剂。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个方剂,虽未有确切的现代科学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支撑,但据传为家传方,在临床实践中治愈了多例肾炎患者,为众多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方药组成
此方主要由黄芪 30 - 60g、淫羊藿 20 - 30g、熟地 15g、山茱萸 15g、准山药 15g、茯苓 15g、丹皮 15g、泽泻 15g 组成。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是补气的要药,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身体的气虚状态;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可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有助于提升肾脏的功能;熟地,味甘,性微温,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阴血之佳品;山茱萸,酸涩微温,可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准山药,甘平,能健脾益胃、滋肾益精;茯苓,甘淡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丹皮,苦辛微寒,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泽泻,甘淡寒,能利水渗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肾、固摄精血之功。
加减运用
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灵活加减。若患者出现蛋白尿明显的情况,可加金樱子 30g、覆盆子 20g。金樱子酸涩平,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覆盆子甘酸微温,可益肾固精缩尿,二者协同作用,增强收敛涩精之力,减少蛋白尿的流失。肢体浮肿者,以茯苓皮 30 - 60g 易茯苓。茯苓皮利水消肿的作用更强,能更好地消除肢体浮肿。兼慢性肾衰竭、湿浊血瘀者,加大黄 5 - 10g(后下)。大黄苦寒,具有通腑泻浊、活血祛瘀的功效,可促进体内湿浊毒邪的排出。兼胃弱泛酸者,加海螵蛸 15g。海螵蛸咸涩微温,能收敛制酸、止痛止血,保护胃黏膜。脾虚气滞者,加木香、法半夏各 10g。木香辛温,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法半夏辛温,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二者合用以行气消痞。纳差者,加谷芽、麦芽各 30g。谷芽、麦芽甘平,能健胃消食,促进食欲。大便溏薄者,加藿香、秦皮各 15g。藿香辛微温,可芳香化湿、和中止呕;秦皮苦涩寒,能清热燥湿、收涩止痢,二者配伍祛湿止泻。
制法与用法
根据辨证加减后配齐药材,加水按正常中药煎煮方法煎煮 2 次,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后,分成 2 份。每日服用 1 剂,早晚各服 1 次。
功用与主治
此方具有补益脾肾、固摄精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IgA 肾病、肾病综合征等,适用于牌肾气虚、精血下泄的患者。患者常见症状有疲倦乏力、腰酸,或见肢体浮肿,或镜下见蛋白尿、血尿等;舌象表现为淡红或黯红,脉细。
疗效展望
尽管这个方剂有着家传的背景和一定的临床治愈案例,但在现代医学的严格标准下,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不过,它为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治疗选择。相信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方剂的价值会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认可。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