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的症状介绍_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关于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的介绍

  本文提供关于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症状的系列资料,供患者和医生查询使用,期中包括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的症状反应、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的病因和病机、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症状检查、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的预防和治疗等资料信息。

病因病理


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无明显诱因。

症状检查


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应该如何诊断?


  1.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早期症状有视物变形、变小、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远视持续增加),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足以证明视网膜下有一个实质性肿物在持续增大。边缘部脉络膜黑色素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视网膜脱离后,则出现相应的视野缺损。位于上方边缘部黑色素瘤很特殊的一点,是在病程早期就会合并黄斑部扁平型视网膜脱离。如不扩瞳详细查看周边部眼底,容易误诊。


  2、由于脉络膜黑色素瘤多起源于睫状神经,眼底病变可同时合并瞳孔异常(相应部的瞳孔无反应,不易散大或不呈正圆),或在角膜相应部位出现扇形感觉减退区。


  3、血流回流障碍或局部肿瘤坏死而引起巩膜炎,表现为局限性巩膜充血。巩膜内外有肉芽组织增生。


  4、眼球疼痛。疼痛的原因可由继发性青光眼或肿瘤坏死诱发眼炎(葡萄膜炎或眼内炎)所引起,少数则由于肿瘤浸润或压迫睫状神经节所致。


  5、前房或玻璃体出血因肿瘤坏死所导致。


  6、眼球突出,肿瘤向球后蔓延所引起。


  7、巩膜透照试验:在鉴别诊断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在炎症病变、黄斑盘状变性,脉络膜转移癌或脉络膜血管瘤,均可透光;而在脉络脉黑色素瘤,一般是不透光的。


  8、B型超声诊断仪扫描:B型超声波检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屈光介质混浊病例更有帮助。肿瘤表现平滑蘑菇状突出;肿瘤超声波的后面有回声阴性区(声影),脉络膜凹陷。


  9、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1)视网膜血管与肿瘤血管同时出现双重循环。


  (2)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显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


  10、同位素32磷吸收试验阳性。


  11、CT、磷共振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鉴别


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脉络膜痣。脉络膜痣是一种良性肿瘤。绝大多数稳定而不发展。偶而可影响其临近组织,但罕见恶变。


  2、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一般发生于10-20岁之间。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颅面血管瘤的一部分表现,常合并青光眼。组织学上,这些肿瘤是海绵状的,显微镜下高达90%并发视网膜脱离。临床表现:视力差,可以是颅面血管瘤的一部分表现,常合并青光眼。


  3、脉络膜转移瘤。


  4、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5、脉络膜出血。脉络膜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无论出血多少,由于其对视网膜的损害,可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特别是位于黄斑部的出血。局部性脉络膜出血又限于脉络膜内者,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状或圆形团块,表面有视网膜血管经过,且该处视网膜呈烟雾状灰色或白色,视野在相应处出现暗点。若出血使黄斑区受累,则中心视力显著减退。出血吸收过程缓慢,一般可持续数月。遗留的永久性瘢痕较最初的出血团略小,可见残留的脉络膜白色纤维和不规则色素块,在视野中表现为相应位置的盲区。

预防


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应该如何预防?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较皮肤者为好,前者死亡率为50%,而后者可达80%。局部复发或转移大多发生在术后1年内,个别病例则可延长5年或10年以上。预后和肿瘤细胞类型有密切关系,梭形细胞型死亡率较低,上皮细胞型死亡率较高。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