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症状_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血栓性静脉炎:( xueshuanxingjingmaiyan )

别名:
脉痹
,
恶脉

下面是关于血栓性静脉炎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血栓性静脉炎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常先有静脉内的血栓形成,以后发生静脉对血栓的炎性反应,亦可继发于创伤或脓毒病引起的静脉壁的炎症。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则可累及任何部位的深静脉,而以下肢深静脉受累多见。(参见“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条。)
病因: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主要有:
1.血管壁损伤。肢体外伤时血管壁的损伤、静脉插管或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液体以及细菌毒素作用等。
2.静脉曲张引起静脉内血液郁滞,造成静脉内膜缺氧和变性。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有:
1.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各种原因,或由浅静脉炎延伸所致。
2.静脉血流郁滞,多见于长期卧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或下肢静脉曲张者。
3.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烧伤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纤维蛋白原和第Ⅷ因子增多;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急剧升高和骨髓增生性疾病,尤其是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粘稠度增高;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致抗凝血酶Ⅲ的水平降低:或某些癌肿、感染等均可使血凝状态增高,造成静脉内血栓形成。
病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静脉壁常有不同程度的炎变和增厚,血管腔内的血栓多与静脉壁紧贴而不易脱落。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时,静脉壁常无炎变或增厚,血栓与管壁粘连不紧,易脱落。静脉血栓主要由红细胞组成,其尾部游离浮动,常破碎,引起肺栓塞。
诊断标准:
血栓性浅静脉炎诊断标准:
1.浅层的静脉呈炎症表现,表面红、肿、热、痛,可触及索状物。发生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病名。
2.此起彼伏,反复发作,不用特殊治疗,即可自行消退,但常反复。
3.全身反应轻,少数患者仅有低热,白细胞稍有增高。
4.排除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硬结节,结核疹,淋巴管炎等。
5.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临床上发病突然,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呈暗红色,肢体皮温升高。
2.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患肢肿胀、浅静脉扩张、股三角区压痛)应该与盆腔肿瘤、急性弥散性淋巴管炎以及急性动脉栓塞相鉴别。
3.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部酸胀痛、局部压痛及homan's及neuhof氏症阳性)应与小腿肌炎、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及腘窝囊肿,以及小腿深部组织肿瘤相鉴别。
(二)慢性期
即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因静脉血回流障碍,故下肢肿胀为凹陷性肿胀,站立、久坐、远行后明显,休息或平卧后减轻,晨轻暮重,长时间后,肢体呈郁滞性皮炎,甚则皮肤色素沉着、浅静脉怒张、浅表性溃疡,进一步演变为“老烂腿”、“裙边疮”,长期不愈。即使创口愈合,但很快又复发。

诊断依据:
根据浅表静脉区的红肿和扪及压痛的条索状物等特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即可成立。
凡在术后、产后或因全身性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中,突然出现小腿深部疼痛、压痛、肿 胀,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时,应首先考虑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结合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和静脉造影即可确诊。根据疼痛、肿胀、压痛的部位和范围的不同、浅 静脉扩张的有无及其范围,结合静脉造影尚可作出阻塞处的精确定位。
病史:
有静脉血管损伤史,静脉曲张、静脉淤血及手术、产后卧床史等。
症状:
血栓性浅静脉炎者患部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者局部疼痛,行走时加重。轻者仅有局部沉重感,站立时明显。
体征:
血栓性浅静脉炎者沿静脉有炎症反应,局部红肿,有明显压痛,可触到索条静脉。1~3周炎症消退后,局部遗留硬索条状物和皮肤棕色色素沉着,常经久不退。本病有复发倾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者患肢肿胀、发热、压痛,可触到有压痛索条,  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还可见远端浅静脉曲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时,患肢呈痉挛性剧痛,整个下肢呈弥漫性可凹性水肿,大腿和腹股沟区域可见浅静脉曲张,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股静脉部位可触到有压痛的索条。如血栓向下腔静脉延伸引起下腔静脉阻塞时,则疼痛向上扩展,两下肢及下腹部均出现明显的水肿,后期水肿减轻后,腹壁可见许多浅静脉扩张。上肢深静脉和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较少见,一旦发生,上述表现可出现于上肢或胸壁、颈和头面部。脓毒病性静脉炎者可有发热,波及浅静脉时局部的红、热反应更明显。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浅静脉炎者血栓脱落者少见。
电诊断:
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和静脉血流图
正常时肢体容积随吸气及压迫肢体远端而增加,如无此变化,表明检查部位近端有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诊断:
一、doppler血管超声图
正常时在股、腘及胫后静脉上可闻及血流通过的响声,响声随呼吸而变化,肢体远侧加压时响度增加。如听诊区的近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则上述现象消失。
二、放射性核素检查
1.125碘-纤维蛋白原摄取试验 局部血栓形成时,125 碘标记的纤维蛋白原可进入局部血栓,使患病部位的放射性增高。此法特别适用于膝关节以下的静脉血栓的定位检查,但不适宜对腹股沟韧带以上的静脉血栓检查。
三、静脉造影
本法无禁忌证。可显示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和侧支血管的情况。
实验室诊断:
一、静脉压测定周围大静脉的正常压力平均为0.58~1.18kpa (6~12cm h2o)。患肢的静脉压升高,常 大于1.96kpa(20cmh2o)。二、高99m 锝酸盐法
左或右髂总静脉完全闭塞时,显影延迟30秒。本法适用于骨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三.99m碍一聚合白蛋白(maa)或99m锝大颗粒微球体(ms)法检查
静脉无病变时,可显示大隐静脉畸形、静脉血栓阻塞、侧支血流或延迟显影。阻塞部位有放射性降低或缺损区;病 变区的远端有放射性潴留,并可观察到一支或多支侧支循环。
鉴别诊断:
1.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青年女性,与结核和风湿有关。结节多发生于小腿,伸屈侧无明显区别,呈圆形、片状或斑片状,结节不发生溃破,可有疼痛、发热、无力、关节痛、小腿浮肿等。
2.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多见于中年男性,皮损为多形性,有红斑,瘀斑、紫癜、网状青斑等,以皮下结节为多见,结节沿小动脉分布,可活动,皮色红,有疼痛,可发生溃疡,反复发作,全身可出现发热、关节痛、汗出等,可累及内脏、神经、肌肉、脑等组织。
3.小腿蜂窝织炎  为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患部红肿界限不清,中心部颜色深暗,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和压痛,中心部可软化形成脓肿。
4.下肢急性动脉栓塞  多由于风心病、冠心病、房颤所致。突然发生肢体剧烈疼痛,以肢端为重,患肢厥冷。苍白,感觉丧失,肢体挛缩,浅静脉萎缩,栓塞平面以下动脉搏动消失,可发生广泛肢体坏疽。
5.腘窝囊肿  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或膝关节构造异常者可致本病,其症状、体征与静脉血栓形成相似,homans 征阳性,可借助x线关节造影或关节腔内注射131碘人血清白蛋白检查以鉴别。
6.下肢急性丹毒  常由足癣或下肢感染所致,发病较急,往往首先有寒颤、高热,与发烧同时可出现足部。小腿大片状红斑,边缘清楚,发热肿胀,灼热疼痛,可迅速向周围扩散,严重者可扩延累及大腿。由于反复发作,下肢淋巴管受累,发生阻塞,引起肢体增厚、粗肿,最后形成象皮肿。
疗效评定标准:
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局部炎症消退,索状物消失,无任何自觉症状(除皮肤仅剩色素沉着),3个月内不再复发。
2.有效:索状消失,无自觉症状,但其他部位又复出现。
3.无效:治疗期间,又出现新的病变。

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
(1)站立20~30min或行走1500m后无明显肿胀疼痛,无沉重感,亦无压痛。
(2)下肢浮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以平面周长作对比,大腿在髋骨上缘15cm、小腿胫骨粗隆下10cm),同健侧相比,大腿不大于2cm,小腿不大于1cm左右。
(3)有条件者可做静脉阻抗式血流图或超声血流显像图。静脉最大排泄量(mvo)比治疗前改善2/3的血流量(正常值34.9士7.85ml/100ml组织/min,超声血管显像可见静脉管腔甚至见到其瓣膜)。
2.显效
(1)站立15~20min,行走1000m后疼痛及肿胀比治疗前明显好转。
(2)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大腿不大于3cm,小腿不大于2cm左右。
(3)静脉阻抗式血流图或超声血管显像图:静脉最大排泄量(mvo)比治疗前改善1/3血流量,超声血管显像图见到静脉管壁不规则,甚则有充盈缺损。
3.进步
(1)站立10min以内、行走500m后,仍有疼痛、肿胀,但比治疗前轻。
(2)下肢浮肿减轻、肢体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较治疗前好转。
(3)静脉阻抗式血流图或超声血管显像图静脉最大排出量(mvo)比治疗前改善1/4血流量;超声血管显像示静脉管腔不全梗阻,可以见到血栓。
4.无效
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则患肢肿张加重,少数患者并发肺栓塞,或者出现肺栓塞的征兆者,为无效。

预后:
血栓性浅静脉炎预后较好;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常造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并发肺栓塞,可危及生命。
治疗:
1.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1)卧床,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局部热敷,必要时可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
(2)药物:保泰松:0.1,3次/日;炎痛喜康:1mg,1次/日;消炎痛:  25mg,3次/日;阿司匹林:0.5~1.0mg,3次/日。一般不必用抗生素或抗凝剂治疗。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卧床1~2周,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膝关节稍屈曲位。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血栓脱落;起床后穿长统弹力袜,穿着时间6周至3个月。
(2)腰交感神经阻滞:可以解除动脉痉挛,缓解疼痛。
(3)溶栓疗法:适用于发病后3天内或并发肺栓塞时。
 ①链激酶:药前半小时先静注氢化考的松25mg~50mg或地塞米松5~10mg,然后予链激酶50万u溶于5%葡萄糖或0.9%ns  100ml内,静滴30分钟以后,以每小时10万u的速度静滴维持,直到症状消失,再继续滴注3~4小时,或链激酶60万u和地塞米松0.5~5mg或氢化考的松25mg溶于5%葡萄糖250~500ml内静滴,每6小时一次。通常用药后8~10小时,症状开始缓解,一般不超过3~5天;局部滴注5000u/小时,共8小时。
②尿激酶:初剂量3万~5万u溶于5%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内静滴,于1~2小时内滴完,每日2~3次,维持量可根据每日测定的纤维蛋白原量或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来调节。使用时间可长达1~2周;局部滴注4000u/小时,共12小时。
③纤维蛋白溶酶:5万~15万u溶于5%葡萄糖250ml内静滴30分钟,以后可5万u,静滴,每日2~3次,持续7日;也可进行局部血栓内注药。
④组织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t一pa):每小时用0.5mg/kg,静滴2~4小时;合并肺栓塞时,先给25mg/小时,静滴2小时,如无效可追加40mg,以10mg/小时的速度静滴4小时。
(4)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静滴,1~2次/日,  10~15天为一疗程;或500ml中加入丹参20ml静滴,1~2次/日,  14天为一疗程。
(5)手术治疗:上述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可考虑做静脉血栓摘除术或fogarty导管取栓术、下腔静脉结扎术或滤网成形术、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