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症状_新生儿颅内出血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新生儿颅内出血:( xinshengerluneichuxue )

下面是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因产伤和缺氧引起的硬脑膜出血、脑室旁和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以及脑实质出血等病变。
病因:
(1)产伤:大多发生在难产和急产时,以足月儿或巨大儿多见,由于胎儿头过大或产道过小引起,分娩时头部受挤压以致撕裂硬脑膜,部位多在硬脑膜的交界处,如大脑镰与小脑天幕交界处。该处有静脉窦汇合,出血量较大,可在天幕上或天幕下。但也有轻度产伤引起的硬脑膜下血肿,多在颅骨附近,产伤还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和小脑实质出血。(2)缺氧:发生在宫内窘迫或出生时窒息的婴儿,以胎龄34周以下的早产儿多见,部位在侧脑室旁尾核附近的生发层,该区是神经元细胞发生的区域,当胎儿28±8周时代谢活跃、血供丰富、细胞增殖分裂快。呈胶质状,其中毛细血管细弱,缺乏结缔组织的支持,当缺氧初期血流量增加时,导致毛细血管的破裂成为脑室旁出血,出血量多时流向脑室成为脑室内出血。胎儿32—34周后生发层逐渐缩小,至足月儿完全消失,此时的缺氧出血常发生在脑室的脉络膜丛。缺氧也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出血。
诊断标准: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标准:
1.常有宫内、产时或产后缺氧、窒息或产伤史。
2.出生后表现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局部或全身抽搐,病情严重者则有昏睡或昏迷。
3.前囟饱满,喷射性呕吐,眼球震颤,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全身肌张力减低,生理反射消失。可出现呼吸节律异常,甚至呼吸骤停。体温波动。
4.部分病儿的脑脊液可呈血样或黄色,新鲜脑脊液可发现皱缩红细胞(腰穿可促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作或慎作)。
5.头颅超声显象可有中线移位,扇形超声波可发现出血的部位。ct检查可准确地显示出血部位及范围。
诊断依据:
(1)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2)头颅b型超声波或ct检查:头颅b型超声和ct检查准确率高,可检查到出血部位,并可随访其发展。(3)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分为四级,Ⅰ级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单侧或双侧,出血未进入脑室;Ⅱ级为室管膜下出血伴脑室内出血,但不伴脑室扩大;Ⅲ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为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实质病变。(4)脑脊液检查:病情严重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不易耐受腰穿操作。不宜轻易穿刺。脑脊液轻度黄染可能因黄疸引起,如新鲜红细胞或皱缩红细胞不多,在新生儿早期可能属正常现象。相反脑脊液正常不能排除出血,因硬脑膜下出血及脑实质出血时血液不一定进入脑脊液循环;因此须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
病史:
有宫内窘迫,出生窒息或产伤等诱发出血的病史。
体征:
症状多发生在出生后的二三日内,表现为不安、尖叫、肌张力增高、惊跃等兴奋症,或表现为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等抑制症。呼吸常不规则伴发呼吸暂停。颅内压增高时前囟紧张或隆起。如发生小脑裂孔疝则出现同侧瞳孔扩大和对侧偏瘫。颅内出血后遗症有脑性瘫痪、脑积水、视听功能不全、癫痫或智能低下。轻型颅内出血可无后遗症。
鉴别诊断:
脑脊液检查可与化脓性脑膜炎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体温在正常范围内,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消失。神志清楚,哭声响亮,吃奶正常,无后遗症。
2.好转:体温在正常范围或尚有波动。无颅内高压征象,但神志尚未完全清楚,吸吮力弱或正常,瘫痪现象未完全恢复或有后遗症。
治疗:
(1)一般治疗:定时取血作ph和血气分析。合理供氧以纠正高co2和低o2血症。正确治疗酸中毒。(2)药物治疗:对惊厥和肌张力增高者用镇静剂,对早产儿每日肌注维生素k1 1—2mg,共3d。(3)硬脑膜下穿刺:硬脑膜下血肿时可行穿刺抽去血液。(4)有人对Ⅲ级以上的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者采用连续腰穿治疗,放出积血,防止脑积水的发生。开始时每天抽脑脊液1次,每次放出液体约5—10ml,不超过15ml,以后隔日1次,再逐渐延长间隔时间至脑室恢复正常或形态稳定为止。
护理:
置婴儿于安静环境中。取平卧位,将头部和肩部稍抬高,不宜多搬动。室内温度适中,湿度适宜。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