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结肠息肉症状_直肠结肠息肉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直肠结肠息肉:( zhichangjiechangxirou )

下面是关于直肠结肠息肉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直、结肠息肉是指直、结肠粘膜上或粘膜下的赘生物。主要表现:间断便血,腹部时痛,排便时肛门有肿块脱出,大便习惯改变,鲜血或粘浊暗血随粪便排出。息肉大小,形态,位置高低可不同。
病机
本病是因气血、湿热瘀阻下迫大肠,或因先天遗传所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浊气凝而成。
诊断:
大肠息肉总属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为主。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早期常见实证兼脾虚湿热阻滞,中期以虚实交错出现,晚期多虚中挟实,本病虚多实少。
1.湿热下注:
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粘浊血便,肿物脱出肛外,直肠、结肠内可见多个息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肺经移热于大肠,热盛则伤于肠中血脉,而便血色鲜,肛门灼热,大便下迫乃肠道实热之象。热挟湿浊为患则肠壁糜烂而下浊。
2.气滞血瘀:
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滑,舌质暗,苔白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纳少,面黯消瘦,息肉增大,舌质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久则腑气阻滞,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而见息肉硬且痛。气血不和。脾胃失调则纳少。
3.先天亏损,正虚瘀结:
证候: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自幼便血,肿物脱出肛外,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先天亏损则正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不行,瘀结于肠络而生肿物,气血亏虚则见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4.寒凝结滞,阴盛阳虚:
证候:腹胀痛喜暖,四肢冷而无力,腰膝酸痛,大便清冷,伴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少或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腹胀痛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肾阳虚,运化无权,则见腹胀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乃阳虚寒盛之象。
治疗:
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
2.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3.脾虚气滞:
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方药: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
4.寒凝结滞: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泽泻8克,茯苓12克,桂枝8克,制附片6克,山茱萸10克,木香10克。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8克。
二、专方验方:
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浮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三、其它疗法:
1.灌肠法:中药煎剂经肛门灌注于直肠内,保留2~4小时,可对局部直接发挥作用。近些年来常用的灌肠方有复方青白散,药用青黛、白芷、白芍、白术、白头翁、黄柏、薏苡仁等煎汤或研细末用。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法:是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中药:
1.云南白药:能散瘀止血,适用于肠道出血较重,大便带血者,每日2~3次,每次2~3粒。
2.锡类散:能清热解毒,取适量药粉与生理盐水混合后灌肠。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