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 weiliangxingzhongliu )

胃良性肿瘤症状_胃良性肿瘤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下面是关于胃良性肿瘤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胃良性肿瘤指起源于胃的粘膜上皮或粘膜下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仅占胃肿瘤的1%—2%。胃良性肿瘤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粘膜上皮,为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参见“胃息肉”条);另一类来自粘膜下的间叶组织,包括平滑肌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腺肌瘤及化学感受器瘤等。
病理:
1.胃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stomach):多数发生于胃肌层,亦可来自粘膜肌层。常为单发,偶见多发。以胃体部为最常见,其次为胃窦、胃底、幽门和贲门。一般呈球形或卵形,质硬,无真正包膜,表面光滑,可呈分叶状,多数无蒂。小的肿瘤局限于胃壁内,大者可突入胃腔,或突出于浆膜下,或向内、外突起而呈哑铃状,有时突出浆膜面而一端游离于腹腔中。肿瘤大小不一,一般在0.5—1.0cm,但也有达2cm以上者,位于肌层内者常<1cm,可无任何症状。肿瘤>3cm者常产生症状。
诊断依据:
胃良性肿瘤一般不引起症状,仅在胃肠钡餐x线检查、胃镜检查、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产生症状,其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有无溃破、出血等。主要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腹块、恶心、呕吐、呕血或黑粪等。位于幽门或贲门部的较大肿瘤可引起梗阻。偶尔可发生穿孔或胃十二指肠套叠等并发症。
体征:
1.胃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stomach):为最常见的胃良性肿瘤,约占胃良性肿瘤的40%。多见于中年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多数发生于胃肌层,亦可来自粘膜肌层。常为单发,偶见多发。以胃体部为最常见,其次为胃窦、胃底、幽门和贲门。约半数的肿瘤表面伴有深浅不等的溃疡,可引起严重的出血或长期粪便隐血阳性。
2.胃腺肌瘤(adenomyoma of stomach):在胃壁中由交叉的平滑肌束组成,其中有类似十二指肠腺(brun-ner腺)或胰腺组织,常发生在胃幽门端,形成囊性或结节性病灶,一般认为是良性平滑肌瘤的变异。
3.胃纤维瘤(fibroma of stomach):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发生于胃任何部位,多在粘膜下,为球形或卵形。可带蒂,质硬,其内部可有钙化。应注意与平滑肌瘤(当平滑肌瘤大部分肌纤维被纤维结缔组织代替时)、炎性纤维息肉等相鉴别。
4.胃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of stomach):可单发于胃,亦可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一部分,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多在粘膜下,表面常有浅溃疡形成。胃脂肪瘤(lipoma of stomach)约占胃良性间叶组织肿瘤的6.3%,远比小肠及结肠的脂肪瘤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多见,男女无显著差别。肥胖者发病率高,有时与萎缩性胃炎并发。28%的患者体内其他部位亦有脂肪瘤。多见于胃窦部,且大多位于粘膜下层。色苍黄,质柔软,呈球形或分叶状,无蒂或有蒂,甚至可脱垂入十二指肠而引起幽门梗阻。肿瘤生长缓慢,未见有恶变报道。临床上可有上腹痛、恶心、呕吐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5.胃血管瘤(angioma of stomach):本病罕见,可为海绵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多见于胃体及胃窦部,发生于粘膜下层最多,浆膜下次之。大小不一,可呈球形或分叶状,质软,色暗红或紫红。胃镜检查疑及本病时,应禁忌作活组织检查。
6.胃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 of stomach):罕见。又称胃非嗜铬性副节瘤,是发生在胃壁中迷走神经体(第二个副交感神经节)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与其他部位的化学感受器瘤一样,大多为良性瘤,生长缓慢,偶有恶性报道。好发于中年人,临床上绝大多数无功能表现。肿瘤呈球形或卵形,有包膜,质硬,瘤组织的嗜铬反应阴性。形态上应注意与血管瘤、血管肉瘤、血管外皮瘤、血管球瘤、神经纤维瘤及淋巴肉瘤等鉴别。本病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宜手术治疗。
治疗:
由于胃良性肿瘤手术前常不能完全除外恶性的可能,且部分良性肿瘤也可能恶变,故一旦确诊即应予以手术切除。带蒂的小肿瘤可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套圈摘除;较大的单个肿瘤,可作肿瘤单纯切除,包括肿瘤周围一定范围的胃壁;疑有恶变时,应作胃次全切除术。胃良性肿瘤经合适的手术切除后均能治愈。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