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症状_踝部骨折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踝部骨折:( huaibuguzhe )

下面是关于踝部骨折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踝部由于内翻、外翻、外旋、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跖屈和背伸等多种暴力而引起的骨折。骨折定义详见“骨折”条。
病因:
根据其受伤姿势可有内翻、外翻、外旋、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跖屈和背伸等多种暴力。以内翻暴力多见,外翻暴力次之,外旋又次之。在每一种受伤的应力状况下由于应力的大小不一致,其损伤的程度就不一致,随着应力的增大而表现出骨折的复杂性亦就增大。
发病机理:
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向后也稍下的突出为后踝。腓骨下端称为外踝。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容纳距骨组成踝关节,外踝较内踝窄,但长,其尖端在内踝尖端下1.5cm,且位于内踝后约1cm。距骨分体、颈、头三部,有六个关节面,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凹状关节面相接,其两侧面与内、外踝的关节面正好嵌合成屈戍关节,故当作背伸运动时,距骨体之宽部进入踝穴,腓骨外踝稍向外后侧分开,而踝穴较跖屈时能增宽1.5-2mm,以容纳距骨体。胫腓骨下端之间被坚强而有弹性的下胫腓韧带连接在一起。当其紧张时,关节面紧张,关节稳定。不易扭伤。反之则易扭伤。踝关节内侧有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外侧为跟腓及距腓前、后韧带。内侧远较外侧为强,故阻止外翻的力量亦较强。
由于踝关节的结构及运动特点,决定了其损伤必然是由于造成其脱位的应力所致。临床上根据其受伤姿势可有内翻、外翻、外旋、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跖屈和背伸等多种暴力。其中,内翻、外翻、外旋又按其损伤程度而分为三度。在每一种受伤的应力状况下由于应力的大小不一致,其损伤的程度就不一致,随着应力的增大而表现出骨折的复杂性亦就增大。
1.内翻骨折:足强度内翻时,或从高处落下外踝首先着地,或足底内侧踩在凸处使足突然内翻时造成。
2.外翻骨折:由足强力外翻所致,或高处落下时,足外翻着地,或小腿外侧下方受暴力直接打击。
3.外旋骨折:发生在小腿不动,足强力外旋,或足着地不动,小腿强力内旋。此情况多见于从高处跳下或平地急速转动躯干时,肢体运动不协调,一般下胫腓联合韧带旋度超过外踝骨质,故当距骨体的前外侧挤压外踝时,迫使外踝外旋、后移,造成一系列变化。
4.纵向挤压骨折:从高处坠地足底落地或踝关节急骤过度背伸或跃屈所致,骨折可撕脱、粉碎、"t"或"丫"型骨折。
5.侧向挤压骨折:内外踝被夹于两重物之间,多造成双踝粉碎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骨折多无移位。
病理:
1.内翻骨折:骨折分为Ⅲ度。Ⅰ度:为距骨与内髁或外踝的直接撞击引起外侧韧带的部分断裂而造成内踝或外踝尖的单踝骨折。Ⅱ度:撞击力随内翻的程度增大而加强,除了内踝受挤压而骨折外,外踝亦受牵拉而骨折,造成双踝骨折。Ⅲ度:暴力继续加大,再次造成后缘骨折,距骨向内、后脱位。造成三踝骨折。
2.外翻骨折:临床亦分Ⅲ度。Ⅰ度:内侧韧带撕裂,将内踝撕脱骨折。Ⅱ度:在内踝撕脱的同时暴力继续增大,距骨体挤压外踝,迫使外踝发生骨折,为双踝骨折。Ⅲ度:随着暴力而伴有距骨撞击胫骨下关节面后缘,造成三踝骨折,距骨向外、后脱位。
3.外旋骨折:Ⅰ度:腓骨下方斜行或螺旋骨折。Ⅱ度:暴力继续作用,则将内踝从中撕脱。形成双踝骨折。距骨向外侧微脱位。Ⅲ度:暴力继续再作用,因内侧韧带的牵制作用消失,距骨向外侧及外旋移位,可将胫骨后缘撞击至骨折,造成三踝骨折。此时,距骨向外、后方移位、脱出。
4.纵向挤压骨折:从高处坠地足底落地或踝关节急骤过度背伸或跃屈所致,骨折可撕脱、粉碎、"t"或"丫"型骨折。
5.侧向挤压骨折:内外踝被夹于两重物之间,多造成双踝粉碎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骨折多无移位。
诊断标准:
踝关节骨折诊断标准:
1. 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根据暴力大小、距骨移位方向和受伤时足所处的位置,产生不同类型骨折。
2.踝部肿胀、呈外翻或内翻畸形,压痛和功能障碍。
3.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分析骨折发生的机理,有助于正确复位。
病史:
外伤史。
体征:
伤后局部疼痛、瘀肿、压痛和翻转畸形,功能障碍,可扪及骨擦音。外翻骨折时,足外翻畸形;内翻骨折时,足内翻畸形,距骨脱位时可随不同脱位方向而可扪及脱出的距骨,则畸形更加明显。
影响诊断:
踝关节的正侧位拍片,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也便于分析骨折脱位发生的机理。
鉴别诊断:
1.踝关节脱位:单纯踝脱位临床很少见多伴有骨折、同样有畸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但可扪及踝关节间隙及空虚感。拍摄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类型和鉴别诊断。
2.侧方韧带的损伤:有受伤史和局部疼痛、肿胀、压痛,但不会有骨擦感,拍片即可明辨其骨质结构。
疗效评定标准:
良:病人平日无任何不适或气候变化及劳累后轻微疼痛,踝部外观正常,背伸跖屈各差5°以内,上下台阶都无困难,能胜任原工作者,复位达到:①内外踝无侧移位;②内踝向前、外踝向后移位在2mm以内;③后踝向后上移位在2mm以内者。
尚可:平日有轻微疼痛,劳累后加重,踝关节稍大,踝背伸跖屈各差6°~10°,上台阶或下台阶有困难,仍能坚持原工作,复位达到:内踝或外踝侧移位在2mm以内;内踝向前,外踝向后移位在2~5mm之间;③后踝向后上移位在2~5mm之间。
差:经常疼痛,改变为轻工作,关节有畸形,踝背伸跖屈各差11°以上,上下台阶都有困难,不能达到上述复位要求者。
治疗: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踝关节是屈关节,站立时,全身重量都落在踝关节上面。负重量大。人的走路、跳跃均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因此,处理踝部损伤时,无论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都必须考虑到踝关节的这两种功能,既要稳固的负重,又要灵便的活动。偏废一方,都会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踝部骨折的治疗基础是对其机理及特点的充分理解。选择闭合复位局部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应根据每个病例的特点而定,不能把后者视为前者的补充手段,即不应一律在先行闭合复位固定失败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否则将会加重损伤,以致手术无法进行或失败。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
1.闭合复位成功后,可用u型石膏夹板或小夹板固定。固定的位置应与其发生损伤的方向相反。如判断不明,宁可置于中立位。
2.凡属撕脱的侧方结构,无论是侧副韧带或内、外踝撕脱骨折,闭合复位即使对合较好,也很难恢复其原有的张力。因此,应充分考虑手术修复或固定。
3.下胫腓分离必然在内、外侧均失去控制时才会出现,因此应将两侧损伤结构充分复位和固定。例如内踝和腓骨均行内固定;或内侧韧带修复,外侧骨折固定。只要两侧复位固定可靠,下胫腓无需以螺丝钉斜行贯穿固定。
4.内踝固定以拉力螺丝钉最理想,张力带固定只能用于撕脱者,决不可用于被撞击骨折。不应轻视腓骨骨折的复位固定,否则将会遗留一定程度的下胫腓分离。一般以接骨板为宜。rusbu针较细,仅能维持对线。外踝骨折固定时也可用拉力螺丝钉,但需注意保持其外倾角。
5.后踝的小片撕脱,闭合复位即可获得满意对合,如为撞击形成的骨折块,一般较大,涉及胫骨下关节面1/4以上,闭合复位后很难维持,仍以拉力螺丝钉固定为好。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其伤口多为自内而外形成者。其中外翻或外旋应力造成者居多,故伤口多在内踝部,横形或斜形。伤口本身的挫伤多不广泛,但污染常很严重,应彻底清创,至少伤口侧之骨折应固定,以防止再移位压迫皮肤。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