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症状_胃寒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胃寒:( weihan )

别名:
胃脘痛
,
急慢性胃炎
,
呕吐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泄泻
,
呃逆
,
胃神经官能症

下面是关于胃寒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证起病急、病程短,疼痛较剧,常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直中胃腑而致寒邪客居胃腑,胃络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病机:
本证起病急、病程短,疼痛较剧,常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直中胃腑而致寒邪客居胃腑,胃络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病位在胃,病属寒证,实证。
治疗: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止痛。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良附丸加味:高良姜9克、香附9克、炒白术10克、砂仁6克、沉香6克、广木香10克、陈皮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3克。本方适用于寒邪直中胃腑而致胃痛者。(2)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克、紫苏叶6克、腹皮6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生姜6克、云苓12克。本方适于饮食生冷不洁胃寒疼痛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4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若寒甚痛剧者,于方(1)中加用吴茱萸6克,草豆蔻仁10克,若兼胸腹痞闷,呕吐恶心者,于方(1)中加法半夏10克、枳实10克、鸡内金10克;兼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者,于方(1)中加丁香3克、柿蒂6克;若胃脘疼痛而表寒不解者,于方(2)中加香附10克等。
(二)外敷药物
1.十香丸:乌药、香附、小茴、荔枝核、煨陈皮、泽泻、广木香、丁香、沉香各等分,皂角减半。煨后,用酒调成糊状,每次约取20克,直接贴敷患处。
2,姜萸散:吴萸15克、生姜60克、大枣10枚共为末,加热布包后熨天枢穴。
3.温胃散:丁香、砂仁、益智仁、胡椒、桂皮各等分研为末,加热布包后烫上脘穴。
(三)饮食疗法
(1)干姜粥:干姜3克、高良姜3克、粳米60克。先煎干姜、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早、晚各1剂。
(2)鲫鱼羹;砂仁10克、荜茇10克、陈皮10克、大蒜2头、胡椒10克、泡辫椒10克、鲫鱼1000克。将鲫鱼治净,纳上药于鱼腹。按烧鱼的方法炖煮为羹。空腹食之。本品适于胃中冷痛、口泛青水者。
(3)丁香鸭:丁香5克、肉桂5克、草蔻5克、生姜10克、盐适量、净鸭一只。清水2000毫升。诸物入砂锅,文火煮至肉烂。食鸭喝汤。
施治要点:
(一)本证属实证,以祛邪为主,法当温中散寒,然寒邪停留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又宜辛温散寒与理气止痛之品合用,共奏和络止痛之效。常选良姜、香附、荜茇、陈皮、吴萸等。
(二)本证起病急、病程短,用药多辛温,故应中病即止,以免辛温香燥耗伤阴血。另若治疗不当,误用苦寒通下或失治,则易损伤中阳,造成脾胃阳虚,使本证由实转虚。
针灸:
取穴上脘、足三里(灸)、脾俞、胃俞、神厥(隔盐灸),针用平补法,温胃散寒。
推拿:
可选脾俞、胃俞、中脘、及胃脘部进行推拿.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