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 zhiqiguanxiaochuan )

别名:

,

,
哮喘
,
哮证
,
痰饮

下面是关于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阵发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宿痰伏于体内,遇感触发。宿痰内伏与先天不足,肾之阳气亏虚有关。阳虚则温化失常,肺脾水津不布,继而生痰,伏留体内。常因感受风寒或邪热,食用某些食物,疲劳等,致使气机不畅,肺气不降,触及内伏之痰而诱发本病。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气不利,肺气升降失常,同时气体的呼吸出入,又复引动停积之痰,以致痰鸣吼响,气急短促。反复发作,由实转虚,肺病损及脾肾,在缓解期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俱虚的证候。故本病病位在肺,常累及脾肾。
诊断:
本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患,有标本之分,寒热虚实之别。发作时表现为标实为主,缓解期则为以正虚为主。属实证者或寒或热,属虚证者又有肺、脾、肾诸脏的不同。临床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证候类型。
一、发作期
1.寒饮停肺
主证:咳喘哮鸣,痰液清稀,恶寒怕冷,鼻流清涕,四肢欠温,面色淡白,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分析:本证多因寒饮伏肺,遇寒触发。风寒闭肺,肺窍不利,肃降无权,故见咳喘哮鸣。卫阳被遏,故见恶寒怕冷,鼻流清涕。寒为阴邪,故痰液清稀,四肢不温,面色淡白。
2.痰热壅肺
主证: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口干咽红,或发热面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分析:本证由外感风热或内有痰热而致。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因热动,痰热互结,壅塞于肺,肃降失司上逆而咳喘,哮鸣。热灼津液,故见痰稠色黄,口干咽红等症。
3.痰湿犯肺
主证:咳嗽喘息,痰声漉漉,喉间哮鸣,痰涎清稀,胸膈满闷,食少便溏,面黄唇淡。舌苔白滑,脉濡或滑。
分析:本证多由脾气不足,痰浊内生而致。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积湿成痰,阻遏气道,故见咳喘痰涎清稀。痰湿中阻,升降失司,故见胸膈满闷,食少便溏。
二、缓解期
1.肺气亏虚
主证: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淡白,乏力,自汗,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由于反复发作,肺气不足而致。肺气虚,表卫不固,故外邪易侵,见自汗,易于感冒等症。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内蕴,而见咳痰清稀色白等症。
2.脾气亏虚
主证: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少,脉缓无力。
分析:本证多由脾气不足而致。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故见面色少华。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故见食少便溏。脾虚则气不足,故见倦怠乏力。
3.肾气亏虚
主证:动则气促,面色淡白,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因久病肾虚,气不归元所致。肾为五脏之根,先天之本,肾虚不能纳气,故见动则气促。肾虚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肌肤,故见形寒畏冷,下肢欠温,小便清长。
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须分清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常用宣肺、降气、豁痰等法;缓解期扶正以治其本。常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另外,小儿发病,虽以外邪为多,然脏气未充,脾胃稚弱,易为峻剂克伐,反加其病,辨证用药之际当于考虑。
一、辩证选方
(一)发作期
1.寒饮停肺:治法:温肺化痰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半夏、赤芍各log,桂枝、干姜、生甘草各6g,炙麻黄3g,细辛1g。咳嗽剧烈加紫菀、冬花;喘重加地龙、苏子;鼻塞流涕加苏叶、辛夷。
2.痰热壅肺: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生石膏15g,前胡、浙贝各10g,杏仁、生甘草各6g,炙麻黄3g。喘重加葶苈子、苏子;发热加银花、连翘、黄芩;大便秘结加焦军。
3.痰湿犯肺:治法:健脾益气,化痰平喘。
方药:五味异功散加减。陈皮、茯苓、浙贝各10g,远志、白术、太子参各6g。喘甚加炙麻黄、细辛、地龙;痰多加半夏、瓜蒌;咳嗽重加紫菀、款冬花。
(二)缓解期
1.肺气亏虚:治法:益气补肺。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白术各12g,怀山药、五味子各9g,防风、炙甘草各6g。气虚明显加太子参、茯苓;汗多加煅龙牡、麻黄根;四肢冷加桂枝。
2.脾气亏虑: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各12g,陈皮、半夏、炙黄芪各9g,炙甘草6g,大便溏加葛根、炮姜;纳呆加砂仁、炒三仙;四肢乏力加薏苡仁、白扁豆。
3.肾气亏虚:治法:扶元益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生地、山药、茯苓各12g,山萸肉、丹皮、泽泻各9g,炮附子、桂枝各6g。痰涎甚加陈皮、半夏;动则喘者加仙灵脾、锁阳;食少纳呆加鸡内金、建曲。
二、专方验方
1.平喘方:苏子10g,地龙10g,射干10g,黄芩10g,侧柏10g,僵蚕5g,白鲜皮10g,刘寄奴5g,川芎10g,露蜂房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哮喘发作期。
2.平喘饮:炙麻黄6g,炒杏仁6g,炒莱菔子3g,竹沥半夏6g,橘红5g,苦参6g,地龙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哮喘发作期。
3.脐带丸:脐带10条,蛤蚧2对,仙灵脾、锁阳、菟丝子、补骨脂、五味子、胡桃肉、黄芪、当归、熟地、白芍、川楝子、川椒各40g,鹿角片、麻黄、杏仁、炙甘草各20g。热证加桑白皮、黄芩、侧柏叶各30g;寒证加干姜、细辛、制半夏各20g。诸药研细面,炼蜜为丸。3~6岁每服2g,6~9岁每服3g,9~12岁每服4g,每日2次,开水化服。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4.河车散:河车粉。每服3g,每日2次。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5.防喘汤:党参6g,炒白术6g,茯苓9g,陈皮5g,五味子3g,生黄芪6g,山萸肉6g,姜半夏6g,佛耳草9g,紫河车粉(分吞)3g,防风3g。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2~3次服。适用于哮喘缓解期。1.贴敷:炒白芥子、延胡索各12g,细辛6g,甘遂6g。共研细末,生姜汁调和,制成5 分硬币大小药饼,将其置于油纸或塑料薄膜上分贴于百劳、肺俞、膏盲穴(均为双侧),并以胶布固定,每次贴0.5~1小时,正午时最佳,每年夏季初、中、末伏每隔10天贴1次,连贴3年。用于预防哮喘发作。
6.雾化吸入:寒哮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g,苏子、橘红各5g;热哮用麻黄5g、杏仁、黄芩各10g,石膏30g,桑白皮15g,金银花20g。水煎2次,混合,再浓煎并反复过滤,沉淀,取上清液50ml。超声雾化吸入,每次雾化40分钟。用于哮喘发作期。
中药:
1.止咳青果丸:具有清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哮喘属痰热蕴肺者。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1丸,9~l2岁每服1 1/2丸,可服2次。
2.鸡鸣定喘丸: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哮喘痰多稀白者。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1丸,9~l2岁每服1 1/2丸,日服2~3次。
3.保肺定喘丸:具有清热肃肺,豁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痰热壅肺,气逆咳喘者。3~6岁每服10粒,6~9岁每服15粒,9~12岁每服20粒,日服2次。
4.复方川贝母片:具有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适用于痰多而喘者。3~6岁每服3片,6~9岁每服4片,9~l2岁每服5片。日服3次。
5.射麻口服液: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哮喘发作期属痰热壅肺者。3~6岁每服5ml,6~12岁每服10ml,日服3次。
针灸:
1.体针:取定喘、合谷、大杼、膻中、肺俞穴,痰多加内关、风门、大椎穴,咳嗽重加 尺泽、太渊、丰隆穴,以捻转泻法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哮喘发作期;取 肺俞、肾俞、足三里、太渊、天突穴,每日针刺1次,留针10分钟,10次为1疗程,用于 哮喘缓解期。
2.耳针:取喘点、内分泌、支气管、肺穴针刺,每日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敷贴两耳 支气管、肺、肾上腺和前列腺穴,每日按压4~5次,每次按压1分钟,5天更换1次。适用 于哮喘发作期。
推拿:
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揉肺俞、运内八卦、搓摩胁肋,发热加清天河水,畏寒加推三关、揉外劳宫,适用于哮喘发作期;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推三关、揉丹田、揉二人上马,肺虚加揉肺俞、揉膻中,脾虚加逆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足三里,肾虚加揉肾俞、揉肾顶、揉丹田,适用于哮喘缓解期。每日推拿1次,10次为1疗程。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