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霉菌病症状_咽霉菌病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咽霉菌病:( yanmeijunbing )

别名:
念珠菌性咽炎
,
鹅口疮

下面是关于咽霉菌病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以口腔、舌面、软腭及咽部肌膜充血溃烂如糜粥,满布白屑,有特殊气味为特征,亦有称口糜,雪口病者。
病机:
本病多见于小儿,亦可见于成入,多由湿热所致,舌为心之苗,脾之窍,咽属胃系,故其病位为心脾两脏,病有虚实两端,实者心脾湿热,虚者阴亏火旺。
诊断:
本病初起,口腔上腭,舌面,两颊上,有灰白色小点,周围淡红微肿,白色小点,状若凝乳,扩大后彼此融合,随即蔓延四周,重者不仅布满咽喉,还可上及鼻腔,下及气管。白屑可拭去,去而复生。本病可分虚实两型。
1.心脾湿热
证候:口腔,咽部粘膜及舌上,白屑堆积,状如凝乳,周围粘膜充血发红,口干口臭,口内及咽部灼热刺痛。小儿不愿吮乳,啼哭不安,烦躁不宁,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厚腻,脉滑或滑数。
辨析:患者平素饮食失节,嗜食煎炙之品,致脾胃受损,湿浊凝聚化热,致心脾积热,循经上蒸;灼腐肌膜,故见口、咽粘膜白屑堆积。热盛则粘膜红肿明显,灼热刺痛,脾胃热盛,灼烁津液,则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心火盛则神不安,故烦躁难眠,小便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或滑数,皆为湿热壅盛之象。
2.阴虚内热
证候:口腔内咽部粘膜布满白屑,周围粘膜充血较轻,口干咽燥,患者平素体质较弱或久病之后,盗汗乏力,腰膝痠软,可有长期服用苦寒药物或使用抗生素病史,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辨析:患者平素体质较弱,或久病伤阴或用苦寒之品,伤及脾胃,苦寒郁而化火,津亏则无以制火,虚火上浮,致使肌膜受损,故见白屑散布而充血较轻。津亏无以上承,口干咽燥;津亏火旺,盗汗乏力,腰膝痠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疗:
一、辨证选方
1.心脾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导热下行。
方药:凉膈散加减(《和剂局方》)。栀子12g,薄荷6g,石膏15g,天花粉12g,川连10g,大黄(后下)10g,芒硝8g,黄柏10g。
2.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小儿药证直诀》)。萸肉12g,丹皮8g,茯苓8g,泽泻8g,淮山药12g,生地20g,赤芍12g,银花10g,杭菊8g。此外,在临床上本病亦有表现为虚寒征象者,多见于滥用抗生素及久服苦寒之品,败胃伤阳,脾胃运化失健,水湿不化,上泛口咽,发为鹅口疮,其病多反复发作,除主症外,全身伴见阳虚之象,此型患者可用附桂八味丸治疗。
二、其他疗法
本病除口服药物外,还可配合局部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为治疗大法,有吹口,漱口等法。
1.吹口:可用珠黄散吹口,冰硼散吹口,每日3~4次,吹药于疮面上。
2.漱口:玄参15g,甘草6g,银花12g,薄荷8g,煎汤漱口,每日多次。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