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症状_痛经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痛经:( tongjing )

别名:
痛经
,
月水来腹痛
,
经行腹痛
,
经期腹痛
,
经痛

下面是关于痛经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病机:
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诊断: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所以,辨证时首先应识别疼痛的属性,并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的期、色、量、质、兼证、舌、脉,以及患者的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隐痛、xiu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故临症时,需详细门诊并依据辅助手段加以鉴别。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
(l)阳虚内寒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分析:肾阳虚弱,冲任、胞宫先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故得热痛减;非实寒凝血,故喜按。余症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4.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5.肝肾亏虚
主证,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分析:肝肾亏虚,冲任俱虚,精血不足,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故经净后小腹隐痛;精亏血少,阴损及阳,经量少而色淡质薄,小腹空坠不温;肾虚精亏,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舌脉亦为肝肾亏虚所致。
类证:
1.盆腔炎:左右少腹疼痛拒按,多伴有发热,白带增多,不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2.经行吐衄:小腹疼痛,多伴有周期性的吐衄或衄血,且经量减少或不行等。
3.异位妊娠:可有停经史,阴道有少量血,突起一侧少腹撕裂样痛,腹部检查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妊免试验阳性。
4.堕胎: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阴道流血和腹痛时往往可见胚胎排出,尿妊免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治疗:
治疗上,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凉血、或补虚、或泻实。方法上治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腹痛消失。对痛经的治疗,总以理气血为主,因于寒者,宜温而通之;因于热者,宜清而通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宜行而通之;因于虚者,则宜补而通之。此外,痛经患者的服药方法,临床也当适时用药。即经前或经期腹痛者,多在经前4~5天开始服药,以迎而夺之,见血后1~2天即可停药;经后腹痛者,宜在见血后第1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以补中求通,使正气得复。经间期则应根据患者的素体情况进行调理。如此连续治疗三个周期,可收良好效果。
一、辨证选方
1.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10g,元胡15g,香附10g,乌药15g。若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血色暗质稠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见胸闷纳呆者,为肝部犯脾所致,宜加焦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治法: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吴茱萸10g,小茴香1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20g,阿胶10g(另包),甘草10g,大枣10g,细辛3g,杜仲10g,附子5g。腰腿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25g;经量少者加红花15g。
(2)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肉挂10g,炮姜15g,小茴香10g,元胡15g,五灵脂15g,蒲黄15g(另包),川楝子10g,茯苓15g,半夏10g,苍术15g。兼腰痛者加川断15g,杜仲15g。
3.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i5g,红花15g,元胡i5g,红藤i5g,败酱草15g,薏苡仁i5g,白术15g,茯苓15g。腹胀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带多色黄者,加车前子15g。
4. 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减  党参20g,黄芪30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15g,元胡15g,香附15g。证见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15g,枸杞15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川断15g。
5.肝肾亏损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当归15g,白芍20g,山萸肉15g,山药25g,川断15g,巴戟天15g。兼见潮热者,加青蒿10g,鳖甲15g,地骨皮10g;小腹空冷者,加附子10g;腹痛及腰骶痛,夜尿频而清长者,加益智仁15g,桑螵蛸30g。
二、专方验方
1、益母草(干品)30g,山楂30g,红花10g,红糖适量。水煎服。适用于血瘀型痛经。
2.痛经散:肉桂3g,当归10g,三棱10g,莪术10g,红花10g,丹参10g,五灵脂10g,木香6g,延胡索10g,上药制成冲剂,每剂分2小袋,每袋10g,于经前2天开始服用,1日2次,每次1袋冲服,持续至经来3天后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三、其它疗法
(一)饮食疗法
1.艾叶粳米粥:鲜艾叶40g(干品减半)、粳米50g,红糖适量。先将艾叶加水煎煮,取汁500ml,再将粳米淘洗干净,兑入药汁,以武火煮沸,加红糖搅匀,改用文火煮至米烂汤稠为度。从月经过后3天开始服,约在下次来月经前3天停服,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热服食,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2.山楂酒:将山楂 500g(干品减半)去核,洗净,切碎,放入瓶中,加入60度优质白酒300ml,浸泡10~15天,每天振摇3~5次。于经前2天始服,每日 2次。每次10~20ml,连服7天,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二)痛经药物热敷袋
川乌、徐长卿、艾叶、灵仙、红花、冰片,将其粉碎成细末加入发热剂,混匀,适量装入无纺布复合袋,立即封口,再装入复合塑料袋,封口即得。用时剪开塑料外袋,取出内袋轻揉或抖动数次,固定于下腹部,10分钟后,发热温度达40~70℃,可持续36~48小时,3个月为1疗程。
中药:
1.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作用,用治寒凝血瘀之痛经。每次1丸,1日2~3次口服。
2.调经活血片:具有舒肝解郁,利气行血,调经止痛之功效。用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妇女痛经丸: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效。适用于气血凝滞引起的痛经。1次6g,1日2次口服。
针灸:
1.体针治疗:(1)取穴:中极、地机、次髎,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报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针用平补平泻法。(2)十七椎下:l5棘突下,直刺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耳针治疗:取穴:主穴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配穴取交感、肝、肾、皮质下。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干净。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