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症与铜过多症:( tongquefazhengyutongguoduozheng )

下面是关于铜缺乏症与铜过多症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铜摄入不足或先天性铜代谢缺陷可引起铜缺乏症(copper deficiency),铜摄入过多又可致铜过多症(hypercupremia)。
病因:
1、铜缺乏症
人类较罕见,可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①缺铜性贫血:较多见于严重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或长期肠道外营养患者。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由于铜在肠内吸收的先天缺陷,铜不能通过细胞膜而被转运,血清铜及铜蓝蛋白浓度减低。③白化病:由于含铜的酪氨酸氧化酶的先天缺陷所致。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系由于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⑤血清铜水平减低:可并发于多种疾病而无明显症状,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梗死、急慢性白血病、甲亢和某些癌肿。
2、铜过多症
单独由于铜摄入过多而引起的食物性铜中毒较罕见。
发病机理:
铜缺乏症
①缺铜性贫血:由于铜摄入不足,致铜蓝蛋白(亚铁氧化酶)合成减少,引起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并随着与转铁蛋白相结合的过程发生障碍,使铁不能被利用而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铜时,铁的吸收和运输受到障碍,铁在肝内贮积,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性贫血。血清铜、铜蓝蛋白和铁的浓度均减低,可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腹泻,或可见骨骼丢失矿质。
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由于铜在肠内吸收的先天缺陷,铜不能通过细胞膜而被转运,血清铜及铜蓝蛋白浓度减低。
③白化病:由于含铜的酪氨酸氧化酶的先天缺陷,使酪氨酸不能进行羟化及其以后的一系列生化过程,因而不能生成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色素消失,使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均呈白色。
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由于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使铜不能合成铜蓝蛋白等含铜产物而广泛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器官组织中,因而引起肝硬化、豆状核变性(肌强直、震颤、构音障碍、精神症状)、肾功能不全、角膜褐色素环,有时可并发急性溶血。血清铜浓度及铜蓝蛋白活性减低,尿铜排泄增多。
⑤血清铜水平减低:
病理生理:
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成人体内总含量为72(50-150)mg,其中1/2-1/3存在于肌肉中,约1/3存在于肝、脑、心、肾等器官。血浆铜浓度为116(70-150)μdl,其中90%-95%在血浆铜蓝蛋白中。老年人血铜正常偏高。成人每日需要摄入量为1-3.8mg。铜主要生理功用为组成多种氧化酶的成分,如血浆铜蓝蛋白、酪氨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赖氨酸氧化酶、多巴胺羟化酶等,因而铜参与能量代谢、血红蛋白合成以及结缔组织的胶原合成等生化过程。一般膳食均含铜,含铜较丰富的食物为牡蛎、肝、牛肉、坚果类、玉米、糙麦、豆类等,牛奶含铜量较少。普通膳食可提供铜2-3mg.已足够生理需要。摄入过多的铜乃随胆汁排泄。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铜的生理需要量为:婴幼儿80μg、儿童40μg、成人30μg。
体征:
1、铜缺乏症
人类较罕见,可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
①缺铜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含铁血黄素沉着性贫血。血清铜、铜蓝蛋白和铁的浓度均减低,可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腹泻,或可见骨骼丢失矿质。
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表现为头发因角化缺陷而卷曲、精神异常、生长发育延滞(长骨骨髓病变)、神经脱髓鞘、共济失调、痉挛等,常在幼年死亡。
③白化病:不能生成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色素消失,使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均呈白色。
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肝硬化、豆状核变性(肌强直、震颤、构音障碍、精神症状)、肾功能不全、角膜褐色素环,有时可并发急性溶血。
⑤血清铜水平减低:可并发于多种疾病而无明显症状。
2、铜过多症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上腹痛、头昏、头痛、无力、心率增快、高血压、溶血性黄疸、尿毒症,最后昏迷死亡。
预后:
婴幼儿卷发综合征:常在幼年死亡。
治疗:
1铜缺乏症
①缺铜性贫血:必须同时服用铜和铁剂治疗,才见疗效。
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可服用铜制剂(儿童0.2-0.3mg/d,成人10-15mg/d)。
③白化病:本病无特殊治疗。
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治疗可用d-青霉胺等络合剂,促铜排泄并对症处理。
⑤血清铜水平减低: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