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溃疡症状_真菌性角膜溃疡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真菌性角膜溃疡:( zhenjunxingjiaomokuiyang )

别名:
花翳白陷
,
凝脂翳

下面是关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真菌性角膜溃疡属于祖国医学的“花翳白陷”和“凝脂翳”范畴。
本病多于夏秋农忙季节发病,以青壮年及老年农民占绝大多数,主要是由于农作物外伤感染真菌而致。其他如角膜炎,或剔除异物,也有引起本病的可能。
诊断:
本病与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在形态上颇有相似之处,但仔细观察也有差别。本病眼部体征较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轻,病情缓慢,病程较长,病灶上覆盖略凸起而呈灰白色或黄白色,表面干燥而粗糙不平,状若“舌苔”或“牙膏”样的凝脂,周围有浅而透明的界沟,同时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等症均较严重。
1.风热毒盛证候:羞明流泪,头眼俱痛,抱轮混赤,黑睛生翳,渐渐扩大凹陷,表面粗糙不平,常伴有黄液上冲,口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辨析:①辨证:以羞明流泪,抱轮混浊,黑睛生绣,表面粗糙不平,常伴黄液上冲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火内炽,复感风热毒邪,风火热毒相搏,上灼黑睛,故见羞明流泪,抱轮混赤,黑睛生翳,表面粗糙不平;热盛煎熬神水,故见黄液上冲。2.湿热熏蒸证候:病情缠绵,经久不愈,抱轮混赤,黑睛生翳大片,表面溃烂如腐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辨析:①辨证:以经久难愈,黑睛生翳大片,表面溃烂如腐渣,苔黄腻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性粘腻重着,故缠绵难愈;湿热熏蒸于目则黑睛生翳大片;表面溃烂如腐渣,舌苔黄腻亦为湿热熏蒸之象。3.阴虚邪留证候:羞明流泪较轻,眼内干涩不适,抱轮微赤,黑睛凝脂渐退,可见赤脉伸入,舌红乏津,脉细数。辨析:①辨证:以羞明流泪较轻,抱轮微赤,黑睛凝脂渐退,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久伤阴,余邪未清,虚火上炎,故见眼部诸证,舌脉亦属阴液耗损,余热未清之侯。
治疗:
本病初起多为肝火内炽,风热毒邪外袭而致,治以清热除风,泻火解毒;若病情迁延,常为湿热所致,治当清热化湿;病变后期,余邪未清,正气已亏,治当扶正祛邪,以除余热。
(一)辨证选方
1.风热毒盛
治法:祛风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双解汤加减。银花20g,蒲公英15g,天花粉10g,黄芩10g,枳壳3g,龙胆草10g,荆芥6g,防风6g,蜜炙桑皮10g,甘草3g。热毒盛者可酌加大青叶、板蓝根。水煎服,每日1剂。
2.湿热熏蒸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10g,滑石10g,白蔻仁10g,厚朴9g,白通草9g,淡竹叶10g,薏苡仁12g,半夏6g。热盛加黄芩、蒲公英;湿盛加羌活、藿香。水煎服,每日1剂。
3.阴虚邪留
治法:养阴生津,清肝退翳。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15g,元参12g,贝母6g,麦门冬10g,丹皮6g,薄荷3g,银花15g,枳壳5g,龙胆草10g,菊花10g,桔梗6g,甘草3g。后期可酌加蝉蜕、木贼、白蒺藜以增强明目退翳之功。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湿热敷法:荆芥、防风、苦参、地肤子、白鲜皮、黄柏、黄芩、双花、公英各等份,煎水做湿热敷。
2.洗法:地肤子60g,荆芥6g,防风6g,苦参12g,白鲜皮10g,铜绿少许。煎水滤过后洗眼,一日3次(闭目外洗)。
3.点眼疗法:白敬字眼膏(市售)一日6~7次涂眼。
中药:
中成药
1.防风通圣丸:一次6g,一日2次口服。本方表里双解,用于本病风热毒盛型。
2.知柏地黄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本方滋阴清热,可辅助用于本病阴虚邪留型。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