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 shuyaore )
下面是关于鼠咬热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鼠咬热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鼠咬人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局部病灶和(或)发热性感染,则不包括在本条范围内。 |
病因: |
小螺菌形态短粗,两端尖,有2-6个规则螺旋,菌体两端有一或多根鞭毛,暗视野下运动迅速。念珠状链杆菌的菌体短,常排列成链,形如念珠,革兰染色阴性。小螺菌常存在于鼠的眼、鼻、口、咽部分泌物及齿龈血中,念珠状链杆菌是野生鼠和实验用鼠的正常菌群,后者可转变为无胞壁的l型。鼠咬热一般通过鼠咬伤而致病,但念珠状链杆菌也可通过染菌牛奶、饮食而传播。 |
地区: |
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中国报道者仅数十例,主要为小螺菌鼠咬热。 |
发病机理: |
病菌从伤口进入人体,循淋巴系统侵入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后侵入血循环而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小螺菌型在咬伤部出现炎症,有单核细胞浸润、水肿、坏死;局部淋巴结及淋巴管也同时发炎,淋巴结呈增生性肿大,随后小螺菌由此多次人血和引起反覆发作。 |
体征: |
小螺菌鼠咬热的潜伏期为4-28d,一般均超过10d,原己愈合的伤口发生紫色肿胀以至坏死,成为硬结下疳样溃疡;上覆焦痂,局部淋巴管及淋巴结肿胀压痛。患者有寒战、高热及毒血症症状。热呈弛张型,持续3-5d急骤下降,间隔3-10d后重新出现,如此回归发作3-5次或更多。常有皮疹,为紫红色斑丘疹或结节,多见于下肢和躯干。病程可迁延2-3d,甚至1年以上。 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的潜伏期为1-22d,多数为3-7d。急起发热,伴全身肌骨酸痛。70%-80%病人于病程第1-3d出现斑丘疹,呈离心分布,偶为淤点或成脓疱。多关节炎为本病的特征,以大关节为多,重者红肿积液,轻者仅感疼痛。咬伤处无硬结或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病程2周左右。 小螺菌型的确诊主要依据在各种检材(血液、伤口渗出液、淋巴结穿刺液、皮疹浆液等)的涂片或暗视野映光检查中找到病菌;也可用以上检材接种于小鼠、豚鼠的皮下或腹腔内,5-15d取血或腹腔液作上述检查,更易找到小螺菌。对念珠状链杆菌型患者,可取急性期血、脓、关节滑囊液作培养和小鼠腹腔内接种,以找寻病原菌;小鼠1-2d内死亡,采鼠血作培养可获较高检出率。 |
治疗: |
青霉素为两型鼠咬热的首选治疗药物,每日成人量为120万-160万u,儿童为80万u,分2次肌注,疗程10- 14d。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也可采用,对念珠状链杆菌l型尤为适宜。两型均可并发心内膜炎,此时每日青霉素量宜增大为:200万u以上静滴,并与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合用(见“感染性心内膜炎”条中的抗菌药物用法)。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