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炎症状_输卵管炎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输卵管炎:( shuluanguanyan )

别名:
带下
,
腹痛
,
症瘕

下面是关于输卵管炎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输卵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两侧小腹疼痛、脓血性白带、腰骶疼痛下坠,月经紊乱,不孕等。
病机:
本病的形成,亦与湿、热、毒关系密切,多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之时,湿、热。毒之邪乘虚而入,与败血搏结于胞络,凝滞于少腹或伤及冲、任、带脉、使其功能失调而形成。当邪气较盛、正气能与之抗争时,多表现为剧烈腹痛,伴高热、寒战;湿、热、毒之邪循经下注,可出现白带量多,色质异常;湿、热、毒蕴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常,可出现尿频、尿意甚至尿痛。经过正邪的交争,若邪气益盛,正气愈表,则病势进一步恶化,当正气渐复、邪气渐衰,则病势渐缓,湿热毒之邪蕴给日久,瘀阻不化,阻遏阳气运行,下腹失于温煦,则可导致少腹冷痛、白带量多质稀、月经紊乱、甚至宫寒不孕等。亦可因平素摄生不洁或感受寒湿之邪,表现为两侧少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等慢性过程。
诊断:
    本病的辩证当以腹痛的性质、部位、带下的性状为依据。一般来讲,腹痛剧烈,灼痛拒按,伴发热寒战,带下如脓血,有臭秽味,多为热毒炽盛;腹痛较重、拒按,发热恶寒,带下色黄,多为湿热壅阻;少腹冷痛、隐痛、得温则减,带下量多色白,多为寒湿凝滞或阳虚内寒。本证尚须与其它内、外科疾病所致的腹痛相鉴别。一般内外科疾病所引起的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且不伴有带下异常。
    1.热毒炽盛
    主证:于经期或产后,突然两侧小腹剧烈疼痛,灼痛拒按、牵引腰骶,带下量多,脓血样有臭秽味,伴高效、寒战、食欲不振,或尿频、尿急、尿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洪数或弦数。
    分析:经期产后胞脉正虚,湿、热、毒之邪乘虚侵入,与败血搏结于胞脉,阻于冲任伤及带脉,故见腹痛拒按、带下异常;正邪交争剧烈,则可见高热寒战;热毒蕴结于下焦,侧可见尿频、尿急、尿痛及大便秘结。舌脉为热毒炽盛之象。
    2.湿热壅阻
    主证:两侧少腹疼痛、拒按,腰骶坠痛,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伴发热恶寒,食欲不振,或尿频,便秘。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分析:湿热蕴积于胞络冲任,阻碍气血运行,故见少腹疼痛拒按;湿热壅阻于下焦,伤及带脉,故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湿热内阻则食欲不振。舌脉亦为湿热壅阻之象。
    3. 寒湿凝滞
    主证:两侧少腹冷痛、隐痛、按之加重、遇冷痛甚、得温则减,腰骶坠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伴有形寒肢冷、月经后期、经色紫黑有块、不孕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紧。
    分析:素食生冷或久坐湿地等,寒湿之邪侵及胞脉,客于冲任,阻碍气血及阳气运行,故见少腹冷痛、遇冷痛甚;寒湿阻于下焦,伤及任带,故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寒湿客于胞脉,则见月经后期、不孕。余证及舌脉为寒湿凝滞之象。
    4.阳虚内寒
    主证:少腹绵绵而痛、喜按、得热则舒,腰酸如折,带下量多、质稀,小便频数、清长,大便溏薄,月经后期、量少、不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沉细。
    分析:肾阳不足,寒从内生或湿从寒化,阻碍阳气运行,胞脉失于温煦,故小腹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肾阳不足,胞宫失煦,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见月经后期、不孕及带下异常。余证及舌脉均为肾阳虚之象。
治疗:
本病的治疗首当辨别寒热与虚实,分清缓急轻重,属实属热者,当以清热解毒为主,配合化瘀止痛、利湿止带之法;属寒属虚者,则应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为要,在具体治法上,可以汤剂口服为主,配合其它疗法如灌肠法、敷贴法、针刺法等等。
1.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野菊花20g,天葵子15g,红藤 30g,败酱 15g,丹皮 15g,赤芍 15g,青木香 10g,川楝子 15g,元胡 15g。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可加边bian蓄15g,瞿麦15g;带下腥臭者,可加鱼腥草30g,薏苡仁20g;大便干燥者,可加大黄5g,生地15g;发热重者,可加连翘15g。
2. 湿热壅阻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带。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丹皮15g,黄连10g,生地20g,红花10g,桃仁10g,香附15g,元胡15g,败酱15g,红藤30g,薏苡仁20g。伴尿频尿急者,可加萹蓄15g,瞿麦15g;带下腥臭者,如鱼腥草 30g,马鞭草 15g;腹痛重者,可加川楝  15g,枳壳 10g;食欲不振者,可加陈皮 15g,茯苓20g。
3. 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10g,干姜10g,元胡10g,当归15g,川芎5g,赤芍10g,灵脂10g,蒲黄15g,没药10g,荔枝核15g。少腹胀者,可加枳实10g,香附15g;下坠者,可加肉桂10g,白术15g;有包块者,可加三棱15g,莪术15g,昆布15g;腰骶痛甚者,加川断15g,杜仲15g。
4.阳虚内寒
治法:温肾助阳,化瘀止痛。
方药:肾气丸加减。干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5g,泽泻10g,茯苓15g,肉桂10g,灵脂15g,蒲黄15g,乳香15g,没药15g。少腹凉甚者,可加小茴10g,川椒5g,荔枝核10g;痛甚者,可加元胡15g,乌药15g;腰骶疼痛者,可加巴戟天15g,杜仲15g。
二、专方验方
1.蚤休、地丁、虎杖各15g,川芎,川楝子、当归各10g,元胡20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治疗急性输卵管炎。
2.败酱50g,黄芩、薏苡仁、赤芍各30g,柴胡、川楝 、陈皮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治疗慢性输卵管炎。
三、灌肠疗法
1.蒲公英、金银花、金钱草、败酱、黄芩、丹参、丹皮各20g。加水浸30分钟,浓煎至100ml,冷却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急性输卵管炎。
2.地丁、野菊、鸭跖草、鱼腥草、蒲公英各30g,浓煎至100ml,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输卵管炎。
四、外敷疗法
1.侧柏叶、大黄、黄柏各60g,薄荷、泽兰各30g。上药共研细末,水或蜜调,外敷于下腹部、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输卵管炎。
2.大黄300g,丹皮200g,桃仁150g,芒硝120g,冬瓜仁100g。上药共为细末(芒硝除外),分成3份,使用时将1份加米醋拌匀,拌入芒硝40g,置布袋内,蒸至透热,敷于下腹,每袋药使用2一3天,早晚各1次,每次40分钟。
五、药袋疗法
当归、桃仁、红花、桂枝各10g,川芎、赤芍、山慈姑各15g,败酱20g,刘寄奴30g,白花蛇舌草40g。上药研成碎末.制成药袋系于腰间,用于治疗慢性输卵管炎。
中药:
1.妇宝冲剂:具有益肾和血、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盆腔炎、附件炎,适用于小腹胀痛、带下等病。每次30g,每日2次,冲服。
2.妇科千金片;具有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强腰膝之功效。主治腹痛、带下等疾病,适用于治疗附件炎、盆腔炎等。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服,忌含辛辣油腻。
3.金鸡冲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除湿、通络活血之功效。主治下腹疼痛、带下异常等疾病,适用于治疗附件炎、盆腔炎等,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服。
4.妇炎清糖浆:具有疏肝健脾、化湿止带之功效。主治下腹疼痛、带下量多之疾病,适用于治疗输卵管急、慢性炎症,每次35ml,每日 3次口服,十天为一疗程。
针灸:
1.体针:曲他、阴陵泉、三阴交带脉、八liao(交替取一对),每日1次,留针15分钟。
2. 耳针:卵巢、内分泌、神门、子宫等穴,可用埋针法、电刺激法等,对于慢性输卵管炎效果更好。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