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症状_距骨骨折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距骨骨折:( juguguzhe )

下面是关于距骨骨折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距骨骨折少见,属足骨骨折的范畴。
病因:
距骨骨折多由足部突然强力跖屈或由高处跌下时,踝关节强力背伸外翻或汽车驾驶员刹车时用力过度所致。前者多为距骨后突被跟骨冲击而折断,骨折多为小块骨折,骨折片向后,向上,一般移位不多,后者较常见,按骨折线分为颈部,体部和颈体间骨折。
人群: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发病机理:
当踝关节强力背伸、外翻时,胫骨下端前缘象凿子一样插入距骨颈、体之间,将距骨劈成前后两段,引起垂直的颈、体骨折。其中尤以颈部骨折多见。远侧骨折块连同跟骨和其它足骨有轻度内翻。体部骨折段可向下、后旋转移位,以致产生轻度跟距关节半脱位,这种半脱位常被忽视而未获得成功,造成日后功能障碍,当暴力继续作用,头侧骨段向下旋转,同时向足内侧移位,体侧骨段亦向下旋转,向后移位。如继续背伸,暴力即经距骨向后传达至距骨下后方的韧带。韧带断裂后距骨体乃向后半脱位,而跟骨、距骨颈连同足向前上方移位。暴力继续作用,距骨体向后移位时发生旋转,其骨折面转向外踝。暴力消失后,因肌腱与周围肌腱的弹性使足跖屈而后缩,跟骨的载距突常钩住距骨体下面之内侧结节使整个距骨体向外旋转,骨折面朝向外上方,甚至还合并内踝骨折,此时整个距骨体随之向后移位,脱出踝穴。踝关节受跖屈、内翻暴力还可引起距骨前脱位
。距骨表面3/5为软骨面,故发生骨折时,骨折线多经关节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机会较多。距骨的主要血供来自距骨颈部,当距骨颈骨折时,来自足背的血供常受损害,以致距骨体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病理:
①距骨颈骨折:自高处坠落着地时,足与踝同时背屈,胫骨下端前缘与距骨颈之间产生对冲之作用力,距骨颈则发生垂直方向的骨折。
②距骨体骨折:可分为距骨体劈裂骨折与粉碎骨折,常合并脱位或开放损伤。
③距骨头骨折:常呈粉碎型骨折,但很少移位。
④距骨后突骨折:可因踝关节跖屈,距骨后突与胫骨下端后缘撞击或因后距腓韧带撕脱所致(需要与正常变异之三角骨相鉴别)。
⑤距骨骨软骨骨折:包括距骨体内侧、外侧及后侧韧带附着部相距骨背侧之碎片骨折;以及距骨体滑车部骨软骨骨折。
病理生理:
足由28块骨组成,其中包括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固定子骨2块,由韧带和肌肉相连,构成三个足弓:即内纵弓。外纵弓和跖骨间的横弓。足弓有负重、推进行走和吸收震荡的功能。距骨是足弓的顶,上接胫骨下端,下连跟骨与足舟骨。距骨分头、颈、体三部,有6个关节面,仅颈部覆有骨膜,为主要营养血管进出部。距骨几乎为软骨关节面所包围。其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距骨颈前外侧进入足的足背动脉关节支;从胫距关节和距跟骨间韧带所供血运有限,当距骨骨折有移位或距骨脱位后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距骨无肌肉附着,骨折或脱位不易发生继发性移位。移位多由外力所致,由于周围关节囊和坚强的韧带牵拉,手法复位比较困难,但一经整复,再移位的可能性亦少。
诊断标准:
距骨骨折诊断标准:
1.受伤史。
2.足踝部肿、疼、功能障碍。
3.足部有畸形、压痛,踝活动时有骨擦感。
4.踝部正侧位x线照片即可诊断。
病史:
有明显的外伤史。
体征: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不能站立行走,骨折明显移位和距骨脱位者,则出现畸形。
影响诊断:
踝部与跗骨正侧位x线照片可明确骨折的移位、类型及有无合并其它骨折、脱位。
疗效评定标准:
1.近愈:对位及固定良好。皮肤无坏死,手术创口愈合。
2.治愈:骨折愈合,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治疗:
距骨颈和体部骨折无移位者,以石膏固定于中立位;如有移位,经闭合复位成功者,则应固定于轻度跖屈位。距骨周围脱位或距骨脱位均有可能闭合复位成功,但后者困难较大。复位时需重复其脱位过程的跖屈内翻,推挤距骨复位。距骨颈骨折合并距下关节半脱位或合并距骨体脱位者,局部肿胀常很严重,闭合复位更难成功。不宜反复操作,应及时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失去时机,将会因肿胀严重,水泡形成而延误数周,以致无法整复。切开复位后,可用拉力螺丝钉自距骨颈内侧向后外方贯穿复位固定。如距下关节破坏严重,也可考虑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距骨骨折脱位后,坏死率很高,踝关节以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也不少见。行距骨下关节,甚至踝及距下关节融合术是行之有效的弥补性手术。单纯距骨切除或胫跟融合术预后都不理想。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