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症状_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 jingshenhuoxingwuzhidelanyongheyilai )

下面是关于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的可影响精神活动的物质,一般包括酒、尼古丁、镇静剂和抗焦虑药、阿片类、大麻、麻醉剂和兴奋剂。病人为了取得快感或避免不快而使用这些物质。长期或反复使用可导致机体精神和躯体的改变,使病人对这类物质产生强烈的渴求,在停止使用后出现急性或慢性戒断症状而无法自然地摆脱它们,不得不失去控制地过量使用而不顾后果,这便形成对这些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长期使用精神洁性物质不仅引起精神障碍,也可导致人格改变。病人会缺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难以及时获得所需毒品时采取不寻常的方式,如偷窃或参与其他非法活动,变得缺乏意志,自私、欺骗,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
病因:
1.社会因素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有明显的社会因素。。近来在世界范围内麻醉品的滥用有泛滥的趋势,吸毒和贩毒成为世界性公害,有人借中国施行对外开放政策,再次将这类物质向我国渗透,在一些边境和沿海地区,吸毒和贩毒问题再度出现,我国政府对此正在采取相应对策加以控制。有些精神活性物质的摄取与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有关,如有些地区或某些少数民族,长久以来有饮酒习惯,也有些饮酒行为是社会交往中常见方式,有一定的群体性,但久而久之,出现了依赖,有些催眠药、抗焦虑药物,甚至有些麻醉药物的滥用与医疗上使用不当有关。正常人经常饮用的茶、咖啡等所含的咖啡因也属于兴奋剂的范围,但只有在用量过高,引起戒断症状时才算滥用或依赖。
2.个体素质因素人类的个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人格方面,具有适应不良、反社会倾向、过度敏感、冲动性强或意志薄弱者比较容易形成吸毒行为,抑郁质倾向和伴有抑郁症者常发展为酗酒行为。在体质方面,人类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如有人首次接受吗啡后即出现欣快感,而多数人的反应常为恶心、头晕、呕吐,前者就比较容易对鸦片类药物成瘾。酒精代谢需要一种乙醛脱氢酶参与,在东方人中大约一半人体内缺乏这种酶,这样的人饮酒后有明显的心慌、出汗,脸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因而比较不容易形成酗酒行为。而西方人很少缺乏这种酶。是否存在这种酶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影响了人们酗酒行为的形成。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神经精神学会制定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可以确定为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1.有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证据,其用量和使用时间足以引起精神障碍。
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出现心理和(或)生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理性症状和情感障碍、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和人格改变等,且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是由精神活性物质所引起。
3.社会功能下降。
体征:
由于精神活性物质所包含的物质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差别很大,酒中毒和酒依赖已在另文述及,在此仅就酒精以外的比较重要的物质作简要介绍。
(一)鸦片类物质
1.临床表现这类物质包括鸦片,从鸦片中提取的生物碱如吗啡、海洛因,以及具有类似鸦片作用的化合物度冷丁、美沙酮等。其中鸦片常被制成膏状物,被热化成烟后吸入,吞服也产生到类似作用。海洛因更多地被用于静脉注射,热化成烟通过呼吸道吸入的方式也被采用。度冷丁通常是医用药物,在临床上多用于止痛,使用不当也可以导致成瘾。
阿片类物质摄取使人产生快感,如海洛因注入后出现强烈的电击样的快感,继之以一段时间的松弛状态,病人在似睡非睡中感到异常舒适愉快,幻想联翩,松弛之后又出现精神振作阶段,病人感觉良好,思维反应快,办事效率高。病人体验过这种感觉后经常会再次追求之。但鸦片类物质极易产生耐受,反复使用不久即出现依赖,为追求快感不得不逐渐加大用量和缩短间隔时间,否则便陷入戒断症状的极端痛苦中难以自拔,后来用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戒断痛苦,追求快感反而不再重要了。对鸦片类物质的依赖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躯体依赖表现在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初始为打哈欠、流涕和出汗,常在停药8~12小时后出现, 12~15小时后变得困倦,情绪恶劣,焦虑不安,以及瞳孔散大,起鸡皮疙瘩,寒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全身疼痛,肌肉抽搐,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躯体症状,也常出现躁狂或抑郁,以及攻击行为等精神活动的异常。症状在36~72小时达到高峰,在7~10天内平息。精神依赖表现为对鸦片类物质强烈而持久的渴求,即是没有严重的躯体症状,病人也存在着不可遏止的求药行为,这使得戒毒脱瘾变得非常困难。在行为方面,鸦片类物质依赖者有明显的日夜生活节律的改变,夜间用药,白天睡觉,消瘦体弱,性能力下降,无法坚持工作。病人的人格发生变化,对家庭和社会没有责任感,法律观念淡薄,为了获得药物,往往不择手段采取欺骗、偷窃等方式,或参与非法活动,甚至采取暴力行为。
2. 合并症:长期使用鸦片类物质者均有明显的营养不良,比较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此外病人反复进行静脉注射,往往消毒不严,可以引起静脉炎,感染可导致败血症,注射液泄露于皮下可引起皮肤溃烂。病人常常与人共用注射器,会发生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特别是传播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用药过量可导致死亡。
(二)兴奋剂
1.临床表现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多种药物统称兴奋剂,主要包括可卡因、苯丙胺、氟苯丙胺、利他林、苯环己哌啶等。其中一部分本来是用于临床上的药物,如利他林可以治疗发作性睡病以及儿童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氟苯丙胺可以用于减肥。
兴奋剂使用后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兴奋性,引起欣快感。在欣快感消失后却常常继之以情绪低落、疲劳乏力等症状。兴奋剂在大剂量时可以引出现幻觉妄想,甚至出现暴力行为。长期反复使用也可以出现戒断症状。一般来讲,兴奋剂的戒断症状以精神症状为主,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兴奋剂引起精神依赖非常多见,病人非常渴望兴奋剂使用后的欣快感,对其有着强烈的渴求。兴奋剂的使用在西方相当广泛,在我国较为少见。
但咖啡因也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物质,在人们日常饮用的茶、咖啡、可口可乐以及可可饮料中都含有咖啡因。一般剂量的饮用可以解除疲劳,提高注意力和轻度提高情绪,还可以缓解偏头痛,但睡前饮用往往导致失眠。大量饮用,例如一天饮咖啡6杯以上,可以引起焦虑,本来有广泛性焦虑的人饮用咖啡可以诱发惊恐发作。长期饮用后突然停止,可以出现戒断反应,如嗜睡、头痛、情绪障碍等。
(三)中枢镇静剂和弱安定剂
1.临床表现以巴比妥为代表的中枢镇静剂通常用于治疗失眠,它们也可以引起一定的欣快感。这类药物极易引起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由于耐药性增高,病人不断地加大剂量,由于中枢镇静剂的使用剂量比较接近中毒剂量,因此中毒的发生率较高,中毒时可以出现躁狂兴奋、躁动不安,意识朦胧,以及震颤、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在以安定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也被称为弱安定剂,这类药物问世以来,以其安全、成瘾性低,中枢镇静作用小的优点,逐渐取代了巴比妥类药物的地位。这类药物被称为抗焦虑药,广泛用于治疗焦虑、抑郁、惊恐和各种原因的失眠,单纯以追求舒适享受为目的使用者较少,现在这类药物可能是世界上被服用最多的药物,但它们并不象人们开始以为的那样安全和无成瘾性。中毒症状可有倦怠无力、烦躁不安以及肌张力低和步态不稳,戒断时可以出现焦虑、失眠、兴奋、抽搐、头痛等躯体症状,甚至可以出现癫痫大发作。这类药物的依赖以起效快,半衰期短的阿普唑仑和三唑仑最易发生,而半衰期长作用缓慢的安定、舒乐安定等较少发生。
中枢镇静剂和抗焦虑药合并饮酒都会加重药物的毒性反应,应当尽量避免。
治疗:
一、治疗对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治疗有以下方式。
(1)药物剂量递减法和药物替代法:根据病人依赖的严重程度和减药后的耐受情况,逐渐减少使用药物的剂量,病人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将药物减完。通常用合法的鸦片类药物来替代并非法使用的阿片类物质并递减。这些药物也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如度冷丁、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等,以先快后慢的原则递减替代品的量,直至减完。由于替代品也有成瘾性,使用时间也不可过长。或者在使用阿片受体激动剂替代以后,使用阿片受体的拮抗剂如纳洛酮来强化戒毒效果,减低精神方面对阿片类的渴求。也有一些非成瘾性的替代药如可乐宁,本身不是阿片受体的激动剂,没成瘾性。
(2)“冷火鸡”戒断法:即在封闭的条件下施行硬性戒断,病人会经历较痛苦的戒断反应,但终究能在反应高潮度过后,大约一周后完成一次戒毒过程。
(二)兴奋剂
治疗对使用兴奋剂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精神症状,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对强烈的兴奋剂渴求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有躯体症状者可以对症治疗。咖啡因饮用只有在剂量过大引起精神症状时才需要治疗,可以采用缓慢递减的方式进行。
(三)中枢镇静剂和弱安定剂
治疗病人大量服用中枢镇静剂后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药物的吸收,及时进行洗胃,意识清楚者可以用催吐剂。中毒后发生兴奋或意识朦胧者,注意保护好病人,避免发生伤害,输入液体促进药物排除体外。昏迷时,对症治疗特别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心血管生命体征,中枢兴奋剂对病人没有帮助,应避免使用。戒断症状需要采取递减或替代法治疗。抗焦虑药物中毒危及生命的情况较少发生,可以对症治疗,依赖问题需要采取递减法和替代法,用长半衰期的药物替代短半衰期的药物。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