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瘤:( pifuxueguanliu )

皮肤血管瘤症状_皮肤血管瘤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下面是关于皮肤血管瘤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
人群:
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
病理:
1.鲜红斑痣: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但无内皮细胞增生
2.毛细血管瘤: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及大而多层的内皮细胞,在某些明显增生区域内,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后发生纤维化。
3.海绵状血管瘤:见广泛扩张的壁薄、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内皮细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厚壁。
诊断依据:
1.鲜红斑痣: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但无内皮细胞增生。
2.毛细血管瘤: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及大而多层的内皮细胞,在某些明显增生区域内,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后发生纤维化。
3.海绵状血管瘤:见广泛扩张的壁薄、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内皮细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厚壁。
体征:
临床表现及分型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退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退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域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
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主要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是一种严重类型,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
治疗:
婴儿特别是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可不予治疗。观察数年,如不消退,影响功能或美容时可选择适当的治疗。
1.硬化剂:适用于小血管瘤,常用硬化剂为5%鱼肝油酸钠溶液或1%~10%柳酸盐溶液,将其注射于血管瘤底部,每周或隔周1次,每次0.1~0.5ml,需数次后见效。
2.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的血管瘤或内脏血管瘤。
3.冷冻疗法:液氮冷冻。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4.激光疗法:铜蒸汽激光及氩离子激光对鲜红斑痣效果较好。
5.放射治疗:如x线照射或90sp敷贴,可试用治疗鲜红斑痣或毛细血管瘤。
6.小儿血管瘤如生长较快者可用皮质激素治疗。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