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nueji )

疟疾症状_疟疾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正疟
,

,
温疟
,
疟病
,
寒疟
,
久疟
,
瘴症
,
劳疟
,
疟母
,
疟疾
,
瘴疟

下面是关于疟疾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为临床特征。恶性疟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
病因:
病原: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4种,其生活史基本相同,分为无性生殖(或裂体增殖)与有性生殖(或孢子增殖)两个阶段,需要二个宿主,人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全部在人体内进行,蚊为终末宿主,有性生殖小部分在人体红细胞内发育,大部分过程在雌性按蚊体内完成。1)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1)红细胞外期:子孢子(sporozoite)随着按蚊唾液入人体血液后,经30分钟进入肝细 胞内发育行裂体增殖,生成不含色素的裂殖体(schozont)自感染后1周左右(间日疟原虫为8天,恶性疟原虫为5.5~6天,卵形疟原虫为9天,三日疟原虫为11~12天),裂殖体增殖形成数千至数万个裂殖子(merozoite),使肝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入血。一部分裂殖子被吞篮细胞吞食而消灭,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发育繁殖。
(2)红细胞内期:可分为裂体增殖和配子体形成两个阶段。在红细胞内寄生的疟原虫可吞食细胞质,将其中的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蛋白和珠蛋白,血红蛋白不能被疟原虫所利用,存在疟原虫的细胞质内,即为疟色素。①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环状体或称小滋养体。进一步长大胞浆伸出不规则的伪足,称为大滋养体,最后核分裂,随着细胞质亦分裂形成许多裂殖子时称成熟裂殖体。裂殖子的数目,间日疟为12~24个,三日疟为6~12个,恶性疟为8~26个。被感染的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全部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发作。血流中大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裂殖子侵入其它红细胞,重演其无性生殖。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长短不同:间日疟与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很不规则,为36~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②配子体形成: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经过约5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虫体逐渐增大,但也不分裂,发育成雌雄配子体。为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2)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当按蚊叮吸疟疾病人或带虫者的血液时,各期疟原虫进入蚊胃,原虫无性体被消化、破坏,配子体则继续发育并进行配子生殖。在适宜的条件下,雄配子体伸出数条鞭毛状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中游动,成为雄配子,钻入雌配子体交配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增长且能活动时称为动合子。动合子钻入蚊的胃壁外层发育为囊合子。囊合子经过10天左右发育成孢子囊,一外囊合子可含50个孑孢子,囊合子破裂后孑孢子散入蚊的体腔,最后集中于唾腺,一只蚊子的唾腺所含的孑孢子数可多达20万个,此时按蚊具有传染性。
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多。
地区:
疟原虫只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按蚊体内过冬。疟疾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各地疟疾流行程度相差悬殊,除寒冷的西南高原、西北及北部的干燥沙漠区,东北的山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外,均有疟疾流行。其中以间日疟最多,恶性疟次之。三日疟仅在南方山区呈散在性分布,卵形疟少见。
人群:
初生婴儿不论在疟区或非疟区,对疟原虫普遍易感,无免疫力的外来人员(包括旅游者、民工等)也易感染疟原虫。疟区居民,随免疫力逐渐提高,易感性相对降低。这种免疫力可暂时低下,如孕妇(特别初孕妇)、长期离疟区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反复感染产生的免疫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种。
发病机理:
疟原虫在人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后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及疟原虫的各种代谢产物入血,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出现典型寒战、高热,继而大汗出,此即为疟疾的发作。上述物质中相当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细胞吞噬,未被吞噬的裂殖体再侵入其它红细胞,发作停止。因4种疟原虫裂殖体成熟时间不一,故4种疟原虫所致疟疾发作时间随之而异。
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且大量破坏红细胞,故病程中有进行性贫血。恶性疟原虫繁殖迅速,而且侵犯各期年龄的红细胞,短期内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因此贫血明显,甚至很严重;间日疟原虫常侵犯网织红细胞,三日疟多侵犯衰老的红细胞,且红细胞受侵率约1%~2%,故贫血轻。此外,疟疾病人脾脏吞噬红细胞功能增强,也是引起贫血原因之一。
①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环状体或称小滋养体。进一步长大胞浆伸出不规则的伪足,称为大滋养体,最后核分裂,随着细胞质亦分裂形成许多裂殖子时称成熟裂殖体。裂殖子的数目,间日疟为12~24个,三日疟为6~12个,恶性疟为8~26个。被感染的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全部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发作。血流中大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裂殖子侵入其它红细胞,重演其无性生殖。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长短不同:间日疟与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很不规则,为36~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②配子体形成: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经过约5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虫体
逐渐增大,但也不分裂,发育成雌雄配子体。为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脾脏肿大、肝肿大、脑部及其它器官粘膜充血变性等。脾肿大:发生变化较早,脾充血水肿,髓内有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吞噬细胞内可见疟原虫及疟色素。慢性疟疾脾肿大显著且质硬,包膜增厚,髓内网状组织呈弥漫性增生和纤维化脾窦扩张,髓内见多数大单核细胞。 肝脏肿大:肝仅轻度肿大。肝细胞可有混浊肿胀与变性,以小叶中心为甚:星状细胞大量增生,内含疟原虫和疟色素,重者可阻塞血窦引起循环障碍,出现散在性坏死灶。慢性疟疾者汇管区出现结缔组织增生,经久不愈者发生肝硬化。 脑部变化。多见恶性疟疾的脑型病人,软脑膜充血,脑毛细血管充血,血管内充满疟原虫及疟色素。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常凝集成血栓,阻塞微血管引起局灶性坏死,坏死灶周围出现血带,形成疟疾肉芽肿等。
病理生理:
(1)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子孢子随雌性按蚊的唾液注入人体,在30min内陆续侵入肝实质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的原虫逐渐发育为不含色素的裂殖体。自感染后1周左右(间日疟原虫为8d,恶性疟原虫为6d、卵圆疟原虫为9d,三日疟原虫为11-12d),肝细胞内的裂殖体发育成熟,其中裂殖子大量逸出而进入血循环, 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红细胞。目前认为,子孢子在遗传学上有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前者入侵肝细胞后于1周左右迅速发育,产生大量裂殖子人血;后者进入肝细胞内经过不同时期的静止期,然后被激活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后一种子孢子也称为"休眠子"。
(2)红细胞内期(红内期):红外期所产生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成为早期的小滋养体(环状体),逐渐发育成大滋养体,然后成为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裂殖子逸出红细胞。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可再侵入正常红细胞,重演其无性生殖。此期原虫不再回到肝实质细胞内发育。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 胞内逐渐发育成雌、雄(大、小)配子体。恶性疟原虫的裂体增殖后期在内脏微血管内进行,外周血液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3)孢子增殖期:当雌性按蚊吸入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胃后,雌、雄配子体可在蚊胃中继续发育。雌雄配子交配成为圆形的合子,合子很快发育成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壁的上皮细胞,在胃壁上皮细胞和外层弹性纤维膜之间发育成卵囊,在卵囊内经孢子增殖形成许多梭状子孢子。经过10多天孢子囊成熟,数以 千万计的子孢子从囊壁逸出,经过蚊体腔到达唾腺,此时按蚊具传染性。
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1)有蚊季节旅居流行区,2年内有过疟疾发作或周内有输血史。
(2)周期性寒颤一高热一大汗发作,间日或3日发作1次。发作间隙无症状,发作数次后脾大。 恶性疟疾热型不规则,可有超高热脑症状、休克等。
(3)白细胞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内查见疟原虫。必要时采骨髓,查见疟原虫。
2.判定具备第(1)、(2)、(3)项可确诊。
诊断依据:
流行季节居住疫区或去过疫区的发热患者,以及输血后1-2周发热者均须考虑疟疾的可能。有疟疾往史当出现发热时亦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周期性发作(发冷、发热、出汗)和症状消失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脾肿大和口唇疱疹的出现也有助于诊断。血涂片中找到疟原虫,可以确诊。恶性疟在外周血内可见到环状体和配子体,而其余三种疟疾则可查见各个阶段的疟原虫。恶性疟以发作时查血最为合适,因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其余3种疟疾在发作或间歇期均可查到疟原虫。
发病:
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rax)、三日疟原虫(p.malaria)、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和卵圆疟原虫(p.ovale)等4种,其生活史基本相同。可分为无性生殖(裂体增殖)与有性生殖(孢子增殖)两个阶段,即所谓"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全部在人体内进行,有性生殖除小部分在人体红细胞内发育外,大部分在雌性按蚊体内完成,即所谓"宿主交替"。疟疾潜伏期,间日疟与卵形疟为10~17天,间日疟长潜伏期可达8~10个月)三日疟 20~28天,恶性疟9~17天。输血感染多数7~10天。
症状:
典型发作分为三个阶段。
(1)发冷期:先觉发冷,肌肉关节酸痛,继后有极度寒战,犹如严冬掉进冰水中,面色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鸡皮样皮肤,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
(2)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面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伴头痛、口渴、脉搏快,呼吸急促,持续2~6小时。
(3)出汗期:高热后患者突发全身大汗淋漓,体温骤降,恢复常温,除感到疲乏外,顿感全身轻松,常安然入睡,此时期持续2~3小时。
体征:
典型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发冷期、发热期与出汗期。 4种疟疾发作的症状大体相似:①前驱期:有疲乏、头痛、全身酸痛、厌食、畏寒和低热等。②发冷期:持续约数分钟至一二小时,呈寒战状态,先感四肢及背部发冷,逐渐波及全身,颜面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鸡皮样皮肤等,常伴头痛、呕吐、恶心、体温迅速上升。③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脸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病者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谵妄,此期一般为时4-8h。④出汗期:高热后突发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病者除疲劳外,顿感轻松,安然入睡,此期约持续2-3h。此后视原虫虫种不同而呈现不同周期的间歇性发作。起病后3-4d,脾脏开始肿大,初期质软,有压痛,随着发作次数增加,脾肿大更为显著,质地变硬。肝肿大发生在脾肿大之后,程度较轻,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数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著。
非典型发作   缺乏周期性发作的临床过程,常见于:①同种疟原虫的二重或三重感染 每日发作。②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可出现不规则热型。③疟疾病程后期,免疫力增强,出
    现不典型症状,呈不规则热型。  3.间日疟与三日疟的临床特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又称良性疟,其裂体繁殖均在外周血液中,血片可查到发育期的各种形态。
        who现将间日疟分为三个类型,我国都存在。第一型间日疟潜伏期12~20天,复发频
繁;第二型潜伏期短,但初发与第一次复发之间长达7~13个月,复发高峰在春季;第三型
潜伏期长,常在6个月以上,初发后有一连串间歇短的复发,流行季节无疟疾病史,次年春
 季出现临床发作。间日疟初发时有先兆症状,起病缓慢,发热不高,起始3~5天呈弛张热型, 后转为间日发作的间歇型,发热常持续1~2个月。
三日疟每隔72小时发作一次,发作症状与间日疟相似。常见于晚秋和初冬。自然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三日疟现在少见。
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似,每48小时寒热发作一次,症状较间日疟轻。二重、三重感染少见。
4.恶性疟的特征   恶性疟临床症状较复杂多样变化,早期常有畏寒、乏力、恶心、呕吐、
头痛、肌痛、烦渴等症状较明显,热型不规则,每日或隔日间歇,但无明显的缓解间歇,热
后汗出较少。重症患者可出现凶险发作。
5.凶险发作  凶险发作是指疟原虫所引起的特别严重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重症恶性疟,
 偶见间日疟。
(1)脑型:重症疟疾中脑型疟最易引起死亡,约占恶性疟住院病例的10%和死亡数的
80%。以儿童及外来人员为多见。成人脑型疟常在发热和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出现数天后才发
 生,儿童则常见于发病后两天以内。先有发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继而谵妄,昏迷常在
 全身抽搐后开始。少数病人可有精神错乱、狂躁等。可见颈项强直,肌腱反射亢进,全腹壁
反射阴性,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常为阳性。脑型疟昏迷还需与癫痫发作后一过性昏迷相区
 别。
(2)胃肠型: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胃肠炎,常见恶心、呕吐、水泻日可达数十次,甚至造
 成脱水。还有些病例仅有下腹部剧烈疼痛,伴呕吐而无腹泻,类似急腹症。病情重者可出现
 休克。
(3)肺型:常见于恶性疟病程第5天左右,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而致急性呼吸衰竭,在此
症出现之前均有脑、肾并发症,出现昏迷、抽搐、尿毒症表现。who认为肺水肿是致死表现,
 其中部分病例已证明是由于输液过多;高原虫血症、肾衰竭及妊娠有促进作用。
(4)寒冷型:体温低、出冷汗、发绀、昏迷与抽搐,血压低,1~5岁儿童收缩压<6.67kpa (50mmhg),成人<9.33kpa  (70mmhg)。who认为首先要迅速找出原因,如脱水或内出血 (胃肠道出血)、肺水肿或败血症。如肾功能无障碍,要想到肺、尿路、注射部位的感染。要排除低血糖。
(5)过高热型:体温达42℃,呼吸深快,昏迷、抽搐。可于数小时内死亡。who认为儿 童高热抽搐时,还应除外低血糖。
 
体检:
1.多次发作后脾脏明显肿大,质地硬有压痛,甚至出现自发性脾破裂。
2.肝脏轻度肿大,有轻度压痛,可伴黄疸。
3.疟疾反复发作或凶险发作后出现轻度、中度贫血,甚至重度贫血。
4.鼻唇部可有单纯性疱疹。
5. 凶险发作出现相应体征。
脑脊液:
必要时查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近年来疟疾免疫诊断进展较快,其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较为常用,但均在发病后1周才出现阳性,且可持续数月至2年,故仅作为回顾性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效果考核的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症状不典型的疟疾病例须与伤寒、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布氏杆菌病、丝虫病等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标准:
1.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健康状况改善。
2.肝脾回缩。
3.血象恢复正常。贫血纠正,球蛋白回降,球蛋白试验转阴,白/球蛋白比值趋于正常。
4.原虫消失。骨髓或肝脾穿刺吸出物涂片检查及培养均转阴性。
5.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治疗:
疟疾治疗以抗疟药为主。常用的抗疟药分两类:一类对红内期无性虫体有杀灭作用,称为裂殖体杀灭剂,另一类对孢子体有杀灭作用,称为配子体杀灭剂。前者如氯喹(奎宁等4-氨基喹啉类药物);后者如伯氨喹(简称伯喹)等8-氨基喹啉类药物。氯喹口服吸收完全,体内代谢与排泄较慢,成人药剂1g,第2、3d后各0.5g,一般用药后1-2d内发作停止。重硫酸奎宁疗效不及氯喹,吸取、 排泄快,维持时间短,目前主要用于抗氯喹的疟原虫感染;剂量为第1日0.4g,每日3次,第2日0.36g,每日3次,连用7d。孕妇、视神经乳头炎患者、对奎宁过敏者等忌用。咯萘啶(pyronaridine)为中国首创的抗疟药,疗效优于氯喹,口服总量1.2g(基质),第1日0.4g,每日2 次,第2日0.4g,副作用轻微。伯喹可在服用上述药物的同时或治疗结束后给予,起根治作用。磷酸伯喹每片含基质7.5mg,成人每日1次,每次4片,连服4d副作用一般较轻,极少数特异质者可出现发绀和急性溶血性贫血, 可能属遗传性生化缺陷病,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
某些地区疟原虫对氯喹、乙胺嘧啶有耐药性,尤以恶性疟为多。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大规模长期预防用药和用量不足有关。奎宁配伍乙胺嘧啶、磺胺药与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合用均可一试。甲氟喹(mefloquine,4-喹啉甲醇类)1一1.5g顿服可获较好疗效。磷酸咯萘啶口服亦可。青蒿素为中国从黄花蒿中提取的奏效快的裂殖体杀灭剂,有较好疗效。适用于耐氯喹虫株的感染;3d内服药总量3-5g无明显副作用。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