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 meiniaibing )
别名:
眩晕
,
美尼尔病
,
内耳眩晕病
,
耳眩晕
下面是关于梅尼埃病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本病是以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
病因: |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内伤所致。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作眩”之说。至明代,张景岳认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十中之一二耳”。故有“无虚不作眩”之论。因此,本病与肝、肾、脾的功能失调有关。 |
病机: |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或因先天不足,或因房劳过度,皆能耗精伤髓,致髓海空虚、耳窍失养,同时,由于肝肾同源,肾精亏虚,肾水不足,可致水不涵木,肝阳亢张,上扰清窍,而发为本病;先天不足,命门火衰,阳虚无以温化水饮,则致寒水内生、痰饮上犯清窍,亦可发为本病;或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养于脑,诸窍失养,则发为本病;或缘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内蕴,化火生风,风阳亢张,上扰清窍,也能发为本病;脾胃虚弱,脾运不健,水湿内停,上犯清窃,亦能导致本病。 耳眩晕是因邪犯内耳,或脏腑虚弱,内耳失养,或痰浊水湿泛溢内耳所致。 |
诊断: |
1、肾精不足:眩晕发作频繁,发作时伴有较严重的耳鸣、听力减退,平素尚有精神萎靡, 腰膝酸软,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色红,舌体瘦小,苔薄,脉弦细数。 2、肝阳上亢:眩晕反复发作,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而且眩晕发作多与情绪激动有关。平素急躁易怒,头昏头胀,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眩晕时发,面色苍白,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平素患者神疲思睡,表情淡漠,心悸气短,动则益甚,舌淡苔薄,脉细弱。 4、痰浊中阻:眩晕反复发作,伴有恶心,呕吐痰涎,耳鸣,听力减退,头重如裹,胸闷不舒,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5.寒水上犯:眩晕时作,伴耳鸣,听力减退,心下悸动,恶心,呕吐痰涎,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而且水滑,脉沉细弱。 1.风痰上扰证:眩晕剧烈,头脑胀重,胸闷不舒,恶心,呕吐清水, 痰涎多。并见心悸,纳呆,腹胀,倦怠乏力等症。舌质淡胖,苔白腻, 脉濡或滑,2.痰蒙清窍证:眩晕,头胀,胸闷,恶心,呕吐剧,腹胀纳呆,倦 怠,舌质胖,苔腻,脉滑。3.阳虚水泛证:眩晕,恶心,呕吐清水,心下悸动,耳内胀满,面 色晄白,冷汗自出,或背冷如掌大,舌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迟缓。4,肝阳上亢证:眩晕多因恼怒而致,多有明显眼震,头痛,耳胀, 恶心,呕吐苦水,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燥易怒,胸胁苦满,少 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5.心脾两虚证:眩晕时作,耳鸣,听力下降,夜寐不宁,心悸,倦 怠、纳差,舌质淡,脉细缓。6.肝脾两虚证:眩晕时作,头昏眼花,耳鸣,听力下降,倦怠,食 少腹胀,舌质淡红,脉弦细缓。7.肝肾亏虚证:眩晕屡发,耳鸣,鸣声尖细,入夜为甚,耳聋重。 精神萎靡,记忆力差,腰膝酸软无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8.肾阳虚证:眩晕屡发,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淡,四肢 不温,小便清长,夜尿多。 |
类证: |
1.脓耳眩晕症(迷路炎):有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病史,伴头痛,耳内溢脓等症,眩晕开始较轻,可随病情变化而迅速加剧。 2.药聋(药物中毒性聋):多在使用耳毒性药物后出现眩晕,常伴有口唇发麻等症,眩晕为不稳感,耳聋为双侧性,早期即有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减退,无反复发作。 3.风眩:眩晕持续时间长,非发作性,血压增高,无耳聋。 4.血(脉)厥:眩晕的发作常与特定的体位有关,甚者出现昏倒,无耳鸣耳聋。 5.听神经瘤:眩晕渐起,较轻,伴耳鸣及进行性或突发性听力下降,病侧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后期可出现面瘫或三叉神经痛,x线照片示内听道扩张。 |
治疗: |
1.辨证治疗 (1)肾精不足:治宜滋阴补肾,益精填髓。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12g、枸杞子12g、白菊花15g、山萸肉12g、泽泻15~30g、茯苓15g、鹿角胶10g、川芎6~10g。精亏甚者加龟板、鳖甲;虚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生地;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2)肝阳上亢: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夭麻12g、钩藤15g、茯苓10~20g、白菊花15g、生地12g、熟地12g、白芍15g、夏枯草12g、生龙骨309(先煎)、生牡蛎309(先煎)。肝热明显者可以加栀子、黄芩。 (3)气血亏虚:治宜气血双补,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用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2g、当归15g、熟地12g、川芎10g、白芍12g、黄芪15g、炙甘草6g。 (4)痰浊中阻: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中。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药用半夏12g、茯苓12~30g、天麻15g、白术12g、陈皮10g、泽泻12~60g、远志12g。 (5)寒水上犯:治宜温阳化水,散寒利湿。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6~12g、茯苓10~30g、白术12g、白芍12g、怀牛膝15g、生姜10g、泽泻10~30g、桂枝6~10g。炙甘草6g。寒甚者加细辛、川椒。 2、单验方: (1)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未,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眼5丸。常服,用于痰浊中阻型较佳。 (2)党参20g,大枣10枚,煎汤内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10天,适用于气血亏虚者。 (3)泽泻30~60g,煎汤内服,每日2次。适用于水湿内盛者。本品不宜久眼,中病即止。 (4)每日取新鲜柳树叶250g,煎汤至100m1,分两次服下,6日为一疗程。适用于肝阳上亢型。 (5)黄瓜藤100~150g(鲜品200~300g),大枣7枚,白糖1匙。将黄瓜藤去叶洗净,剪成寸段,与大枣同置罐内,加水800ml浸泡1小时(鲜品加水量少,不需浸泡),文火煎沸20分钟,取药液150ml,第二煎加水500ml,煎取150ml,两煎混合,加白糖,早晚分服。取微汗,连服7日为1疗程。 辨证论治:1.风痰上扰证: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泽泻、桂枝、藿香。2.痰蒙清窍证:祛痰化浊、降逆止呕。温胆汤合旋覆代赭 石汤加白术、泽泻、钩藤。3.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真武汤加泽泻、桂枝、巴戟天、代赭石。4,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玄参、生 地、槐花、珍珠母。5.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天麻。6.肝脾两虚证:补益肝脾。八珍汤加沙参、枸杞、柴 胡、郁金、天麻。7.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加何首乌、白芍。牡蛎、磁石、五味子。8.肾阳虚证: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单方:仙鹤草1009,水煎,分两次服,l剂/日。 |
中药: |
(1)杞菊地黄九:1丸,每日2次。 (2)金匮肾气丸:1丸,每日2次。 (3)葛根片:4~6片,每日2次。 (4)当归龙苔丸:6g,每日2次。 (5)半夏天麻丸:6~9g,每日2~3次。 (6)人参归脾丸:1丸,每日2次。 (7)二陈丸:6~9g,每日2~3次。 (8)耳聋左慈丸:6g,每日2~3次。 |
针灸: |
(1)体针:常用穴位有风池、合谷、内关、翳风、听宫、百会、申脉、足三里、丰隆、脾俞、肾俞、中脘、太冲、三阴交等。根据辨证,每次可以选用4~5穴,同时,根据病症的虚实选用补泻手法。 (2)耳针:可以选取神门、交感、肾上腺、额、心、肾、胃、肝、枕、内耳等穴,每次2~3穴。 (3)穴位注射:每次可选上述耳穴1~2穴,以维生素b1 0.2ml,穴位注射;或选取合谷、内关、风池、翳风、太冲等穴,每穴注射5%葡萄糖3~5ml,每日1次。 2.艾条灸疗法:眩晕发作时,以艾条悬灸百会穴至局部灼热痛感,或直接灸30~50壮。 3;体针疗法:取百会、神庭、神门、听宫、耳门、风池、内关、申脉、合谷、脾俞、肾俞、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侠溪、行间等穴,3~4穴/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加温针,1次/日。 4.耳针疗法:取额、交感、神门、肾、心、胃、内分泌、肾上腺、枕、内耳等穴,3~4穴/次,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1次/日,或埋针。 5.头针疗法:取晕听区、平衡区,针刺,l次/日。 |
推拿: |
眩晕发作时,如果不具备上述治疗条件,可以适当选取上述针灸穴位,以手指点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