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 shangxiaohuadaochuxue )
别名:
吐血
,
呕血
下面是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中医称上消化道出血为吐血,认为其血由胃而来,从口而出,甚至倾盆盈碗。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亦称呕血。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或兼有呕血,故黑便之病名应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在内。 |
病因: |
中医学认为凡是血液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的称为吐血;也叫呕血,吐血诸病多属胃的疾患,但其他疾病的影响也可导致胃络受伤而吐血。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胃有积热,热伤胃络,迫血外溢而吐血。或脾胃失和,酿湿生痰,痰火扰动胃络也可引起吐血。若热郁肠道,的伤阴络,而致便血。 2、七情所伤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犯胃,损伤胃络,或素有胃热,因肝火扰动而致吐血。 3、劳倦内伤,损伤脾气脾虚则失统摄之权,使血无归,而致便血。总之吐血病变在胃。其病理为,胃中积热,肝郁化火,邪逆乘胃,气火逆乱,热伤胃络,血不循经而致。便血的病变在于胃和大肠,其病理表现有虚实之分,实证者为湿热下注大肠,伤及阴络;虚证者为劳倦过度,脾胃受伤,气不摄血,即脾虚不能摄血而致便血。由此可见,除脾胃外,肝、心、胃、肺等脏腑之病,均可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胃络受伤,引起吐血或便血的病症。 |
诊断: |
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 (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色黑如漆。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
治疗: |
1.脾虚不摄证 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12g、黄芪12g、白术9g、茯苓9g、当归12g、白芍9g、山药12g、熟地12g、白芨9g、仙鹤草12g,水煎服。 阐述:上消化道出血后,血少气虚,可导致脾气虚弱。但此时尚属中小量出血,处于气虚阶段而未至气脱状态。故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养血敛阴;白芨、仙鹤草收敛止血。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养血而止血的功效,出血量多者,可以加地榆炭、侧柏叶、阿胶珠、血余炭等。 2.胃中积热证 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泻心汤加味,大黄19g、黄连6g、黄芪9g、生地15g、茜根炭15g、白芨12g、大小蓟各12g水煎服。 阐述:胃内积血瘀结,必生内热,瘀热蕴结,引起胃火上逆,气机窒塞,故症见的痛呕吐,口鼻便结,舌红脉数,方中以大黄、黄连、黄芪泻火清胃;生地、茜根炭、白芨、大小蓟清热凉血而止血。灼热感明显者,加桅子、疼痛甚者加延胡、木香,吐酸者加瓦楞子。 3.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处方:丹桅逍遥散加减,丹皮9g、桅子9g、当归9g、白芍9g、柴胡6g、茯苓9g、白术9g、生地15g、龙胆草9g、白芍9g,水煎服。 阐述:肝气郁法,蕴而化火,肝火上炎,克伐脾土,引起血热妄行,胃伤血溢。故方中龙胆草、桅子清肝泻火;当归、白芍、柴胡疏肝解郁;丹皮、生地、白芨凉血止血;茯苓、白术健脾和胃。诸药全用泻肝和胃凉血止血。 4.肠道湿热证 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处方:槐花散合地榆散加减,槐花24g、侧柏叶12g、荷叶9g、黄连6g、当归9g、山桅9g,水煎服。 阐述:胃肠瘀血,郁而化热,与湿相搏,湿热互结中焦阻滞,故方中黄柏、黄连、山桅清热除湿;槐花、地榆清热凉血则止血,配以侧柏叶、荆芥、茜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力:枳壳行气宽肠;当归养血和血。诸药合用,可起清肠道湿热而达止血之效。 5.气血衰脱证 主症:吐血或便血,盈碗倾盆,面色唇甲苍白,心悸眩晕,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尿少色黄,神恍或昏迷,舌质淡红,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厥。 治则:益气摄血,固脱回阳。 处方: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加减,野山参6~9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野山参6~9g或西洋参9~12g,炮附子6~9克,各3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人参6~9g,麦冬15g,甘草10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 阐述:吐血或便血量多而急骤,精血暴损,气随血脱,血厥气微,心神无主,四肢厥逆,故方中以人参,炮附片固脱回阳,益气摄血,麦冬甘草滋补和中,若气血衰脱证候缓解,则继用黄土汤加减治疗,止血温中,以善其后。 (四)中医治法要点 1.对于不需要输血之轻度、中度出血病例及输血后维持恢复病例,和输血间歇期之病例,可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进行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如用养阴和增液注射液(生地、麦冬、玄参等)2000m1 ;或用参麦注射液(人参、麦冬)以100ml加入500m1 5%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以输液救阴。对于气血衰微,阳气暴脱之病例,使用参附青(红参。附子、青皮等)注射液100ml加入500m1 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快速静脉滴注;也可用积实注射液(积实)5~10ml加入25%葡萄糖液20ml中先进行缓缓静脉注射,以回阳固脱。 2.一般轻度出血,不论应用中药或西药,均能取得明显的止血效果,而中度出血患者在补足血容量后、亦可应用中药止血胃中积热者可用泻心汤合十炭散加减,前方用大黄、黄连、黄芪苦寒泻火;后方用茜草、侧柏叶、大小蓟等凉血止血;肝火犯胃者,宜用龙胆泻肝汤加茅根、藕节等;还有用儿茶、白芨、阿胶、云南白药等治疗。 3.对重度大出血,尤其在有休克情况下,首先要抢救休克和迅速补充血容量,在休克恢复后,若仍有少量渗血或防止进一步出血,可用中药巩固疗效。 |
中药: |
1、单方、验方:中药多使用协定处方或止血成剂,如云南白药1g,3次/日;三七粉3g,3次/日;十灰散10g,3次/日;大黄醇提片(粉)3g,3次/日、紫地合剂(紫珠草,地捻草等)50m1,4次/日、乌及散6g,2~3次/日;并可入云南白药0.5g,吞服。针剂中有大黄注射液、参三七注射液、牛西西注射液、血宁注射液等;此外,金不换注射液也可用于给药静脉, 20ml加5%葡萄糖40ml缓慢静脉注射,1~2次/日,或4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复方五倍子液为五倍子15g、。诃子5g,加水100m1,煎至50ml左右倾出;再加水80m1,煎煮过滤后,将二次煎液合并成30m1,加明矾5g,加热溶后,过滤,再加甘油30m1,经内窥镜喷注3ml于出血部位。 2、效方集萃: 仙鹤草膏:仙鹤草适量,制成仙鹤草膏口服,每次15g,1日2~3次,功效滋润止血,主治吐血,便血。 四红丸:当归炭、蒲黄炭、阿胶珠、大黄炭、槐花炭各60g,制成蜜丸,每丸重9g,每日2~3次,每次一丸,功效凉血止血法瘀,主治吐血,衄血,便血。 大蓟散:又名大蓟饮子,大蓟根、犀角、升麻、炒蒲黄、杏仁、炒桔梗、灸桑白皮30g、甘草1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水煎服。功效:清热法邪,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呕血。 心胜散:熟地黄、小蓟、人参、炒蒲黄、当归、川芎、乌梅各30g,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服,功效养血、止血,主治吐血呕血。 五神汤:生藕汁、小蓟汁、生地汁各30m1,生姜汁7m1,蜜15m1,合煎2~3沸,每用15m1,调炒面3g,食前服。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热毒上攻,吐血不止。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