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shanghan )

伤寒症状_伤寒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湿温

下面是关于伤寒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我国早在古代医书中提及“伤寒”,但它是多种外感热性病的总称。
病因:
本病发生的病因是外感湿热病邪。亦可因素蕴脾湿又复感外邪所致。
病机:
湿温病邪由口鼻而入,主要在脾胃增殖后酿成病损。本病初起以湿邪阻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湿热抑郁肌表则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身热不扬等卫分证;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邪停聚、阻遏气机,则见胸闷脘痞、舌苔厚腻等气分证。初起阶段,虽湿中蕴热,但多见湿重于热证,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寒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病在太阴则湿重热轻,病在阳明则湿轻热重。湿热化燥化火,即可深逼营血,血络受伤则出现斑疹及出血,肠络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而阳气外亡。热盛日久则耗损阴液,而出现邪去正衰余邪未净之证。
治疗:
①湿遏卫气:治宜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常用藿朴夏苓汤。方中杏仁宣肺利水;白蔻仁芳香醒脾;半夏、厚朴芳香化浊以燥湿;苡仁健脾渗湿;藿香芳香化湿。
②胃肠湿热:治宜清利湿热,理气和中。常用王氏连朴饮。方中川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苦温行气化湿;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菖蒲芳香化浊;栀子、豆豉清宣郁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若湿象较重,胸闷脘痞,身重不渴,腹胀便溏,舌苔滑腻者,治以宣气化湿;佐以淡渗,方药用三仁汤加减。若热象较著,高热烦渴,面赤大汗,气粗,苔黄腻,脉洪者,治以清热化湿,方药用白虎汤加味。
③热入营血:治以清营泄热,凉血散血。常用 清营汤。方中水牛角、生地凉血止血;赤芍、丹皮凉血散瘀;黄连、地榆清热解毒。用时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④ 气虚血脱:治宜补气固脱止血。常先服独参汤,后用黄土汤加人参。也可服生脉散加阿胶、地榆、乌梅、仙鹤草、山萸肉等养血止血之品。
⑤气阴两伤,余热未清:治宜益气生津,清解余热。常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竹叶,石膏清热泻火;党参、麦冬益气养阴:半夏降逆止呕;甘草、粳米调养胃气。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出现口舌糜烂,舌红而干者,加鲜石斛、天花粉。如胃火炽盛,舌红脉数者,加天花粉、知母之类。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表湿较重而恶寒无汗者,酌加苍术、香薷等以芳香宣透;如里湿蕴阻较重而脘痞恶心较甚者,可去杏仁之苦润,加苍术、佩兰以燥湿和中;里湿蕴热,心烦溲赤,则去厚朴之温燥,加山栀、淡竹叶以泄热利湿。湿浊偏重,热势不甚而舌苔白腻者,可加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化湿壁秽开窃。热势偏重,窃闭较甚而神昏谵语者,可加至宝丹以清心开窃;如痰热交阻、痰粘不易咯吐者,加鲜竹沥水以清热化痰;兼肝风内动而痉厥抽搐者,可加全蝎、地龙、蜈蚣、僵蚕息风;兼喉间痰涌有窒塞气道之虞者,急加猴枣散以化痰浊;便下瘀紫血块者,可加茜草、赤药等行瘀止血之品;便血绵绵不止,血色较淡者,可于黄土汤内加炮姜炭以温中止血;便血渐少。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益元气;气脱亡阳而汗出较多者,可于参附汤中加龙骨、牡蛎以固脱止汗。
伤寒并发肠出血的治疗
    (1)云南白药:成人2~3g/日,儿童每日0.05g/kg,分4~6次温开水冲服或鼻饲;肉眼出血停止后,再用药3~5天,或至大便潜血阴性停药。
    (2)大黄白及粉:大黄3份,白及2份,研沫。大便潜血+服1g ;潜血++~+++,少量柏油样便服2g;潜血+++,大量柏油便服3g;每日3次。
    (3)复方紫珠草汤:含生地、阿胶、田七、紫珠草、血余炭、水煎服,连用3~5日。
中药:
(1)白花蛇舌草汤,白花蛇舌草50g,水煎服。适用于伤寒早期,气分湿热者。
(2)地锦草汤:地锦草助吕,水煎服。适用于伤寒早,中期患者。
 (3)黄芩,生地榆各15g,红藤、马齿苋、败酱草各30g、水煎服。
针灸:
1.体针  腹胀可针足三里、气海、关元;发热可针刺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留针20至30分钟。 
2.耳针  胃、肠、交感压痛点,用毫针浅刺不留针,每日1次。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