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 mabixingxieshi )
别名:
目偏视
,
风牵偏视
,
目偏视风牵
下面是关于麻痹性斜视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使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位。比较少见。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时偏斜程度变动不一,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时斜角愈益增大。眼球运动可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麻痹性斜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根据发病在双眼视觉形成、巩固的前后分为先天性、后天性;根据病变的部位分中枢神经性、末梢神经性;根据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命名如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根据肌肉命名的如内直肌麻痹、外直肌麻痹、上直肌麻痹、下直肌麻痹、上斜肌麻痹和下斜肌麻痹;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如麻痹性内斜视、麻痹性外斜视、麻痹性上斜视等。 |
病因: |
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先天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后天性以外伤、感冒较为常见,其它如脑出血、脑脓肿、脑膜炎、脑炎、颅内血管病变、药物中毒、眼眶或颅内肿瘤、结核、梅毒等均可引起眼外肌麻痹。 |
诊断标准: |
1.颅内疾病及外伤史。 2.眼位不正,双眼向麻痹肌方向转动时,斜视角加大,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3.复视。 4.病眼向麻痹肌方向转动时,出现不全或完全受限,并有代偿性头位偏斜。 5.复像检查可确定各眼外肌麻痹。 |
体征: |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表现有:①眼球运动受限:眼球沿麻痹肌行使作用的方向运动时有不同程度的受限,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②斜视角不等:第2斜视角大于第1斜视角。③复视:当眼外肌麻痹后发生眼位偏斜,形成视网膜对应点异常,因此患者感到视物呈现双影,称为复视。麻痹性内斜视呈现同侧性复视,麻痹性外斜视出现交叉性复视,垂直肌肉的麻痹可呈现有上、下或旋转的复视。④代偿头位:为麻痹性斜视的特征之一。复视患者为克服或减轻复视症状,尽量不使用麻痹肌,头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偏斜。如右眼外直肌麻痹时病人习惯将头面部转向右侧;如果是垂直肌麻痹,患者的头位向左肩或右肩倾斜。⑤全身症状:可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主要由复视所引起。 |
实验室诊断: |
1.眼球运动检查:诊断眼位就是检查两眼共同运动时的3个眼位6个注视方向,以便了解眼外肌运动是否平衡及协调一致。 2.斜视角检查:斜视角有第一与第二之分。好眼固视时斜眼偏斜的角度为第1斜视角(又称主斜角),当斜眼作固视时,好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2斜视角(副斜角)。测量斜视角时应包括第1、第2斜视角,以帮助诊断。 测定斜视角的方法较多,临床上常用的有: (1)角膜光点反映法: (2)视野计测量法: 3.遮盖加三棱镜检查法: 4.maddox杆加三棱镜检查法: 5.红玻片复视检查: 麻痹性斜视可通过对双眼运动与复视的检查来诊断需要时还可用lancaster法、同视机法来确定麻痹肌并行定量,而park三步法更适用于幼儿及不合作者。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 1.周围神经炎引起者,麻痹肌功能基本恢复,眼位正,复视基本消失。 2.眼肌功能消失引起者,眼位正,眼球运动仍受限,正前下方复视消失。 |
治疗: |
1.病因治疗。 2.药物、抗生素、皮质类固醇、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 3.针灸、物理疗法。 4.配戴三棱镜,以矫正复视(药物治疗无效,不宜手术者)。 5.新鲜的、较重的眼外肌麻痹患者,可遮盖健眼,在直接对抗肌注射麻痹剂,如15%酒精或肉毒杆菌毒素。 6.在发病后经药物治疗4~6个月,发病原因已消除,而麻痹肌功能仍无恢复的可能,可考虑手术治疗。矫正原则是:①加强麻痹肌;②减弱对抗肌;③减弱配偶肌;④加强间接对抗肌。 |
中西医结合: |
斜视有先天性,有后天性,有共转性,有麻痹性。对于先天性斜视,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手术治疗。对共转性斜视,有屈光不正者,首先要矫正屈光不正,经配镜治疗,斜视仍不能矫正者,应予以手术治疗;对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临床要辨病辨证相结合,注意排除颅内肿瘤等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以免延误病情。若因代谢障碍、颅内炎症,颅脑外伤所致者,一般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同时,西药应用维生素b1、b12、三磷酸腺苷、水杨酸钠、或激素、抗生素内服或肌注、静滴,局部以氟美松针2mg加普鲁卡因针0.5ml行球后或球侧封闭,7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后施行第二疗程。中医治疗:根据病情,辨证选方,内服外治,针药并行,以缩短病程。本病治疗宜早从事,发病年龄越小,就诊越早,疗效越好。确系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