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症状_股骨粗隆间骨折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股骨粗隆间骨折:( guguculongjianguzhe )

别名:
末躯骨上骨折

下面是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亦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平均年龄较股骨颈骨折患者稍高,骨折预后好,但若处理不当,易发生髋内翻。
病因:
本病多因老年人髋部骨质疏松,关节活动不灵活,对外界适应能力差,遭受突然外力,身体一时失去平衡,患肢因过度外旋,内旋或内翻的传导暴力以及跌倒时大粗隆部直接触地而致骨折。
诊断:
一、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患者不能坐起或步行,局部自觉疼痛虽不严重,但髋关节任何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都受限。下肢短缩内收,外旋畸形,大粗隆上升移位,按压或叩击大粗隆部位时,可引起剧痛,局部肿胀严重,皮肤瘀斑,有时可触到骨擦感,应与股骨颈骨折相鉴别。
二、分型:
1.外旋型骨折:骨折线起自小粗隆或其稍上下部位,斜行向外上与股骨干成较小的锐角,小粗隆可单独撕脱,或同其上下部位的骨皮质一起骨折,成为外旋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部分。骨折远端因肌肉收缩和重力关系,可发生向上及外旋移位,但颈干角变化不大,少数病例因肢体内收,发生髋内翻畸形,这种骨折经适当的手法复位后,用长外展夹板固定或外展位牵引治疗,骨折即不再移位,是一种最多见的稳定性骨折。
2.内翻型骨折:骨折发生部位常较外旋型骨折位置高(接近股骨颈基底),骨折线亦为斜型,由内下向外上斜行至大粗隆,与股骨纵轴形成较大的锐角,内侧骨皮质因受内翻应力的影响,常互相嵌插,小粗隆骨折的发生类似于长骨干发生蝶形骨折的原理,颈干角度小,治疗后因内侧骨皮质破坏严重,常遗留髋内翻畸形。
3.内旋型骨折:骨折线由小粗隆与股骨、颈基底之间开始,由内上斜行向外下,达股骨干上端外侧,成斜形或短螺旋形骨折,与外旋形骨折线相反。小粗隆有时连在远形骨断端上,也可发生撕脱骨折。因外展外旋肌的牵拉,形成外展外旋畸形,远端则因受内收肌与腰大肌的强力牵引,向内和向上移位,形成髋内翻畸形。这种骨折经手法整复后,容易再重叠移位,是一种不稳定性骨折,但不易发生髋内翻。
治疗:
一、手法整复:
1.不全或嵌插骨折:这种骨折不需手法复位,在卧床休息期间也不需固定,仅用丁字鞋及砂袋保持患肢外展(30°~40°),足稍内翻成中立位即可。4~5周后,骨折稳定,骨痂生长良好,嘱患者离床,在外展夹板的保护下,持双拐步行(患肢不宜复重),待骨折愈合后,再开始患肢负重。
2.完全骨折:先以2%普鲁卡因15~20ml血肿内麻醉,助手固定骨盆,术者握住患肢,顺纵轴方向拔伸,待骨折部有向下摩擦感,重叠移位矫正后,再按照骨折类型,将患肢置于适当位置上,外翻骨折外展内旋;内翻骨折将骨折远端向内推,患肢外展内旋;内翻骨折患肢保持中立位。摄x线片,证明复位满意后,将患肢放在牵引架上,行骨或皮肤牵引。牵引重量一般在4~5kg,要防止远端向上移位。5~6周后,在外展夹板保护下,离体持双拐不负重步行,7~8周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改为单拐负重行走。
二、固定方法:固定器材,主要有外展夹板,用柳木制成,股骨骨折夹板4块,固定带6条,在骨折复位后,将患肢大腿用股骨骨折夹板固定好,然后再用外展夹板固定,外展夹板的活动轴正好对准大粗隆顶部,先将躯体段布带捆扎,再捆紧肢段布带。
三、功能锻炼:本病功能锻炼不可忽略,固定期间应注意不盘腿,不侧卧,经常做患肢肌肉运动和全身锻炼,如股四头股收缩活动等,解除牵引后,可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对于不稳定骨折,应通过临床,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才可逐步负重。
四、药物治疗:除按三期辨证原则进行治疗外,在初期宜加用接骨膏作局部外敷,隔日更换,同时要注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予以及时防治,后期宜着重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服健步丸或六味地黄丸,以促进其功能恢复,功能恢复期可用"26"洗剂外洗,以舒筋活络。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