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 jixingyanyan )
别名:
喉痹
下面是关于急性咽炎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本病是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咽部疾病。 |
病机: |
本病的形成,多因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侵犯,由口鼻而入直袭咽喉,以致咽部红肿疼痛而发为风热喉痹。若因失治误治,或平素肺胃积热,则邪热传里而出现肺胃热盛的重证。素体虚寒者,风寒之邪犯于皮毛,内应于肺,壅结于咽喉,则可表现为风寒喉痹。 |
诊断: |
本病属外邪侵犯的实证,辨证的重点在于区分表、里,初起邪在肺卫多属表证,病情较轻,虽有风寒与风热之分,但热者十居八九,寒者十居一二,且往往在短时间内寒邪亦从热化。病至两三日,若外邪不解,常可循经传里而出现里实热证,病情较重。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风热外侵、风寒袭肺及肺胃热盛三个证型。 1.风热外侵 证候:咽部微红肿,干燥灼热感,微痛,或痒咳,吞咽不利,可伴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舌质正常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急性咽炎初期,以咽部微红肿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为辩证要点。②病机: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首当其害,外邪与咽部气血相搏结,则出现红肿、疼痛、灼热或痒咳等症状,由于邪尚在表,故咽部症状较轻;发热与恶寒并见,是邪在肺卫、正邪相争之象;风热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黄;舌质正常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候。 2.风寒袭肺 证候:咽部微痛或痒,粘膜淡红不肿,吞咽不顺,伴恶寒微热,无汗,鼻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辨析:①辨证:本证可出现在急性咽炎的初期,临床上较为少见,以咽部淡红不肿而微痛或痒、鼻流清涕、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寒外袭,内应于肺,结于咽喉,则出现咽部淡红不肿而微痛或痒、吞咽不顺等症状;风寒束表,邪正相争,则恶寒而微热、无汗;肺失宣降,则鼻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风寒表证之象。 3.肺胃热盛 证候:咽部红肿疼痛较剧,软腭及悬壅垂亦红肿,吞咽困难,痰多而黄,不易咯出,颌下有臖核、压痛,发热,口干,头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急性咽炎失治误治之后,以咽部剧烈的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邪热传里,肺胃热盛,上蒸于咽喉,则出现咽部剧烈的红肿疼痛、吞咽困难、颌下起臖核;肺经有热,煎灼津液,则痰多而黄;胃腑炽热,则口渴、大便干结;里热炽盛,则发热而不恶寒、头痛、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
类证: |
1.乳蛾:青少年多见,以喉核红肿疼痛为主。 2.喉痈:急起,高热,咽喉部剧痛。红肿,吞咽障碍,可化脓,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3.急喉风:病情急重,以突起咽喉紧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为主要特征,而不仅是咽痛、咽痒不适等表现。 |
治疗: |
本病的治疗,重在祛邪,初期邪在肺卫,须注意疏解,不可过用苦寒药,邪热传里时,须注意通大便。由于病在咽喉,吞咽多有不便,故服药的方法亦不可忽视,汤药宜采取频频含嗽下咽的办法。此外,内治与外治的有机配合,可大大提高疗效。 一、辩证选方 1.风热外侵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疏风清热汤(经验方)加减。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2g,甘草6g,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0g,桑白皮15g,赤芍15g,桔梗10g,浙贝10g,花粉15g,玄参15g。头痛者,可加蔓荆子、藁本;咽痒作咳,去玄参,加蝉衣、橘红;若咽痛较重,可加射干、山豆根。 2.风寒袭肺 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方药:六味汤(《喉科秘旨》)加减。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0g,甘草6g,薄荷6g,僵蚕10g,苏叶10g,生姜6g。鼻塞流清涕者,加苍耳子、辛夷;咳嗽加紫菀、杏仁;咽痒加蝉衣、橘红。 3.肺胃热盛 治法: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喉症全科紫珍集》)加减:连翘15g,银花15g,大黄6g,黄芩10g,栀子10g,薄荷6g,牛蒡子12g,荆芥10g,防风10g,玄明粉6g(冲),玄参15g。大便秘结者,大黄可酌情加至10~12g;口渴加花粉;痰多加瓜蒌仁、浙贝;高热加生石膏、知母;咽部肿甚,加丹皮、赤芍。 二、、其他疗法 (一)吹喉法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于咽部患处,以起到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如双料喉风散、喉康散、复方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等。(二)含漱法将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煎成汤剂或提取有效成分制水剂进行频频含漱,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银连漱口液、漱口方。 (三)含服法将中药制成片剂含服,使药物能在咽部停留较长时间而发挥局部治疗使用,常用药如健民咽喉片、草珊瑚含片、薄荷喉片等。 (四)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法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煎汤。反复过滤,取滤液行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部而发挥治疗作用,方剂如银花、大青叶、黄芩、荆芥、牛蒡子、甘草。 |
中药: |
1.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服3次,儿童酌减,孕妇忌服。能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用于风热喉痹。 2.喉症丸:每次5~10粒,每日服2~3次,儿童酌减,孕妇忌服。功效、主治同上。 3.喉疾灵胶囊:每次服4粒,每日3次,儿童酌减。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风热喉痹。 4.抗病毒口服液:每次服10ml(1支),每日3次。能疏风清热、活血消肿,可用于风热型咽炎。 5.牛黄解毒片:每次服2~4片,每日服2~3次,儿童酌减。能泄热通便,可用于急性咽炎属肺胃热盛、大便秘结者。 |
针灸: |
1、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或5号注射钟头在双侧耳尖(耳轮上缘中点)及少商穴点刺,挤出恶血数滴,每日1次,有显著的利咽止痛作用。 2、穴位敷贴法:取蝎尾两只(末节有毒针部分),分别置两块胶布中心(约1×1cm大小),贴压在双侧扶突穴上,1~2天后取下。 3、爆灯火法:在双侧肩胛骨内侧缘、脊柱两旁寻找皮肤上的斑丘疹、结节或压痛点,或选用大椎、曲池、合谷、少商、角孙。取灯芯草一段,蘸植物油后空干浮油,以不滴下为度,用食指和中指捏住灯芯草前三分之一在蜡烛或酒精上迅速点燃,对准皮肤异点或穴位,迅速爆灸,当灼及皮肤时便发出"啪"的清脆声,无爆响者重灸,每次选1~3个穴位,间隔2~3天一次,以6次左右为宜。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