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症状_黄热病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黄热病:( hungrebing )

下面是关于黄热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蛋白尿等。轻型和亚临床型感染远多于典型病例,疫苗预防接种有肯定效果。
病因:
病原体力有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虫媒病毒,易为热和常用消毒剂灭活,但在50%中性甘油中可保存活力数月,在低温下可较长期保存。病毒不同株的致病力不一,其产生的血凝抑制抗体和补结抗体可与b组虫媒病毒如圣路易脑炎、登革热等病毒有交叉反应。
人群:
丛林型主要发生于动物间,人仅在林区受染,患者以成年男子为多。城市型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主要累及肝、脾、肾、骨髓、淋巴结、横纹肌等。以后血中病毒消失,而淋巴结、脾和骨髓中的病毒依然存在。病毒的强毒株主要侵犯肝脏,而弱毒株则仅侵犯脾、淋巴结和骨髓。
病理:
黄热病的病理变化乃由病毒聚集于器官组织,并在其中复制增殖所引起。肝病变主要见于小叶中间带,肝细胞呈浊肿、点状凝固性坏死、嗜酸性透明变性,形成“康氏小体”。肾病变见于近曲小管,小管上皮浊肿、脱落或坏死,管腔充塞颗粒样碎屑。心肌有广泛的退行性变和脂肪浸润。各组织无炎症细胞浸润,此乃本病特征之一。
诊断依据:
来自疫区的任何人,于3-15d出现发热、黄疸者,即应考虑为本病,颜面充血,明显相对缓脉,大量黑色呕吐物和蛋白尿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依靠血清学检查及(或)病毒分离。应尽早采集血标本(早期和恢复期各一份,相隔3-4周),冰冻血清对保存病毒尤为适宜。
病史:
潜伏期3-7d。
体征:
所谓“典型黄热病”实际上是一种重症,可分为感染期和中毒期两期,起病常突然,伴寒战。感染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严重头痛、背痛、腿痛、全身乏力、面部及结膜充血、舌尖及舌缘红绎、相对缓脉,如体温升达40℃,而心率仅为90-100次/min。上腹不适、压痛、便秘。周围白细胞减少。发病第3d出现黄疸,第4d起出现蛋白尿。中毒期内仍有高热及心率减慢,黄疸加深,“黄热病”因此得名。尿蛋白量增至3-5g/l,伴少尿。本期的突出症状为各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淤点或淤斑、胃肠道和子宫出血。呕吐物为黑色血性液体。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略减少。约经7-8d后热退,尿蛋白量逐渐消失,开始康复,不留后遗症。如中毒期内出现呃逆、呕鲜血、黑便、昏迷、谵妄、休克、无尿等者,乃预后恶劣之兆,患者常于7-9d内死亡。轻型病例多在感染期症状出现后不久迅速恢复。
实验室诊断:
以起病3d内血液或血清接种小鼠脑内或作组织细胞培养,可分离出病毒,并用血清免疫学如中和试验、补结试验进行鉴定;小鼠接种后可于数日内死于脑炎。
免疫学:
血清免疫学试验有血凝抑制试验、补结试验、中和试验、放射免疫测定等。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在起病第一周内即呈阳性,补结抗体出现较迟,均具相当特异性。两份血清中特异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即可诊断为本病。如起病后4周仍无中和抗体出现,则可排除本病。联合进行补结试验和中和试验,两者均呈阳性时为现症或近期感染;若中和试验阳性而补结试验阴性,则可能为预防接种或以往曾患本病的血清学反应。若病人以往曾患b组其他病毒感染,则特异性血凝抑制抗体每先出现,继之出现对其他b组病毒的抗体,虽同种抗体的效价常高于异种抗体,但其诊断价值已受到相当影响;补结抗体和中和抗体的情况与血凝抑制抗体基本相同,因而此时不能凭上述血清免疫学试验作出正确诊断,而宜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m。对死亡病例可用内脏穿刺截取小块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和病毒分离。免疫荧光检查可用以发现标本中的黄热病病毒。对患者不可进行肝穿刺,因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后果。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拉沙热、回归热、恶性疟疾、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相鉴别。
预后:
本病的预后因不同毒株和不同地区而异,如包括轻型在内,病死率为5%-10%。某些患者得病后所以病情较轻,可能与以往患过其他b组虫媒病毒感染有关。 恢复一般迅速,并发症少见。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宜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为止,即使轻型病例也不可忽视,以防止心血管系统突然发生变化,活动量宜逐渐增加。出血时可用大剂量维生素k,严重头痛、肌痛可给予解热镇痛药。适量补液,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试用于有心肌损害、肾上腺皮质被累及者。有尿毒症、尿闭等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