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症状_肛瘘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肛瘘:( ganglou )

别名:
肛瘘
,
肛漏

下面是关于肛瘘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肛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管腔。有内外两口,或数个外口,外口常有脓水或粪汁流出,其下有条索状物,内口位于肛门齿线部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病机:
本病的发生,为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末尽,血行不畅所导致;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或因肛裂损伤并感染而生。
诊断:
一、诊断:
1.有肛痈病史。
2.肛周有外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汁流出,时觉瘙痒。
3.皮下有条状硬索(即管道)由外口通向肛内,并在齿线相应部有内口。
4.只有一个外口,一个内口,一条管道,且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为低位单纯性肛瘘。
5.具有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外口或内口有两个以上,为低位复杂件肛瘘(包括多发性肛瘘)。
二、辨证:
本病总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因此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初期表现为脓肿症状,又以全身症状为主,即标实为主,当辨热的偏盛,后期则重在局部,特别是复杂性及结核性肛瘘,因病久者多以正虚为主。须辨阳虚阴虚之各异。
1.湿热下注:
证候:肛周常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周有溃口,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脉弦或滑。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肛瘘早期,以肛门经常流脓水,胀痛,局部灼热,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下注肛门郁久不散,久则化热,热盛而肉腐,肉腐成脓则肛门经常流脓水,气血运行不利则肛门胀痛不适。
2.正虚邪恋:
证候:肛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较硬,或有脓液从溃口流出,且多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辨析:①辨证:本证主要见于肛瘘晚期,由于病久,正气已虚,肛门流脓液时有时无,质地稀薄,外口皮色暗淡。舌淡,苔薄,脉濡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虚运化失常,则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故肛门隐隐作痛,时有脓水流出,气虚则神疲乏力,瘘口时溃时愈。
3.阴液亏虚:
证候:肛周有溃口,颜色淡红,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析:①辨证:本证主见于结核性肛瘘。肛门流脓液清稀,溃口颜色淡,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是其辨证要点。②病机:素体阴虚,复加外邪不解,郁久化热,伤及津液则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肛周溃口颜色淡红均属阴液亏虚之象。
类证:
1.坐板疮:位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较广泛,呈弥漫性或结节状,局部
常隆起,皮肤常有许多窦道溃口,不与直肠相通。
2.尿道瘘:常有外伤史和尿道狭窄,位于会阴尿道三角,有瘘管与皮肤相通,排尿时有尿自瘘口流出,直肠内无内口。
3.先天瘘:由骶尾部囊肿化脓破溃形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附近,瘘内可见毛发,由胚胎发生。
4.骶骨前瘘:瘘管位于骶骨凹内,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口常在尾骨尖两侧,并与尾骨尖平齐,瘘管与直肠平行,支管成“丫”形。
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注意攻、补的适宜,治实不忘补虚,补虚则当顾其实。根据本病的特点,应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初起寒热交作,大便坠痛,宜用轻剂解散。已成内热,口干,大便秘结,脉沉实而有力者,当下之。肛门肿痛,常欲便而下坠作痛者,导湿热兼泻邪火。肛门焮肿疼痛,小便涩滞,小腹急胀者,清肝利小水。出脓腥臭,疼痛不减,身热者,养血、健脾、更兼渗湿。脾胃虚弱,不能收敛者,滋肾气、补脾胃。
一、内治法,辩证论治: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方药:止痛如神汤或化毒除湿汤加减。黄柏10克,银花2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生薏仁20克,苍术10克,归尾10克,枳壳6克,通草6克,生甘草6克。若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痛甚者加元胡、防风。
2.正虚邪恋:
治法:扶正祛邪。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合五味消毒饮。党参10克,黄花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桔梗6克,银花15克,白芷6克,山甲6克,皂刺3克。待腐肉去,肉芽生,食纳佳,二便调,神情自如时,投以八珍汤,补气补血。
3.阴液亏虚:
治法:清热养阴。方药:秦艽鳖甲汤加减,秦艽10克,鳖甲15克,银柴胡6克,地骨皮6克,全当归10克,青蒿6克,知母6克,乌梅6克,炙甘草10克。
二、单方验方:
1.土贝母、雄黄各15克。共研细末后,用桐油调成糊状备用。适用于结核性瘘管,有脱腐生肌之作用。
2.露蜂房、白芷各30克,或大腹皮、生大黄各30克,将二味药煎水外洗,适用于肛瘘初起者,可缓解症状,有消肿止痛散瘀之作用。
3.防风、黄芩、龙胆草、苦参各15克,鱼腥草、生大黄各30克,加水煎汤熏洗或坐浴。
4.红粉5克,朱砂15克,加生石膏80克。将上药制成油纱布条外用。适用于瘘管术后,残留管壁未消及胬肉增生,有化腐生肌的作用。
5.鲜榆白皮、白糖各15克。二味放入石臼内捣烂,搓条如针状,徐徐纳入瘘管,可使瘘管自行脱落。每日上药一次,适用于肛瘘初起。
6.大黄、黄柏各60克,姜黄6克,白芷60克,川朴、陈皮、甘草、苍术、南星各24克,天花粉120克。上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配成20%软膏外敷。适用于肛瘘发炎,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7.大生地30克,黄连10克,黄柏、当归尾各15克,紫草45克,黄蜡60克,香油500克。将前五味药入铜锅或铝锅,香油浸泡24小时后,把锅放火上,先用文火,后用武火,把药熬枯,过滤去渣,再入黄蜡佯化,搅匀放凉,收膏装瓶备用。适用于肛瘘术后,创面水肿或瘘管发炎者,有清热解毒止痛之功.
三、外治及其他治疗:
1.熏洗疗法:熏洗法可广泛用于治疗各期肛瘘,应用该法的目的在于清洁局部,缓解痉挛,消肿、散结、敛口,常用方剂如祛毒汤:瓦松、马齿苋、甘草各15克,五倍子、川椒、防风、苍术、枳壳、侧柏叶、葱白各9克、朴硝30克。上药加水煎后。煮沸放盆内先热熏后坐浴10至20分钟。或用苦参汤,或五倍子汤,或熏洗灌肠液等,先熏后洗,1次/日。
2.敷贴疗法:熏洗后用三黄膏,或九华膏敷贴患处,1次/日。
3.冲洗疗法: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熏洗灌肠液(按1:1的比例配制),装入注射器中,接上针头或输液用塑料管,从外口插入,伸入管道内反复冲洗,使其引流通畅。
4.切开疗法:适用于低位肛瘘。
5. 脱管法:一种是视疮大小深浅,将药做成棒状或条状,插入窍内。另一种是将药放在纸中,插入瘘管,蚀去恶肉,用生肌散等收口。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①砒霜15克,红矾37克,黄丹18克水飞二次焙干,蝎梢8个瓦上焙干,草乌头6克去皮使用,烧制而成,研细用皮纸裹之,插入瘘道次日见疮口成黑色,待腐肉脱落,出现鲜红色肉时可换用生肌散治疗。
②信石3克,白矾6克,密陀僧、辰砂各1.5克,烧制后,研细加入白面粉混合,作成锭子,插入瘘道。
③一般用枯痔钉,将它插入瘘道,当腐肉被破坏后,出现鲜红色肉芽时,用生肌散治疗。
6. 挂线疗法:其机制是依靠挂线逐渐收缩的机械作用,使挂线内的组织因缺血逐渐坏死,瘘管慢慢被剖开,使引流通畅,从而防止急性感染的发生。这种逐渐剖开瘘管的方法,其最大优点是:被挂线以内的组织,在逐渐切开的过程中,基底创面也逐渐开始愈合,括约肌虽然被切断,但断端已被瘢痕组织所固定,断端不致因切断而回缩,致使分离太大,愈合后瘢痕小,不会引起肛门失禁。因此,这种疗法可适用于某些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的高位肛瘘和脓肿的病人,但对肛门周围有皮肤病的病人,或有严重的肺结核、梅毒和身体极度虚弱的病人,以及有癌症并发有肛瘘,都不宜采用。
中药:
1.脏连丸: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肛瘘早期,局部肿痛,流脓水者,每日2次,每次5克。
2.二妙丸:有清热燥湿之功,各期肛瘘,局部脓水淋漓,肛门搔痒者,每日2次,每次5克。
3.十全大补丸:有补益气血,托里生肌之功。凡肛瘘经久不愈,肉芽不鲜,脓水不多,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者均可服用。每日2~3次,每次1丸。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