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症状_肥胖病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肥胖病:( feipangbing )

下面是关于肥胖病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病是以形体发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
病因:
1.饮食不节 食量过大,善食肥甘。过量肥甘之食,生化为膏脂堆积于体内则为肥人或胖人。过食肥甘厚味,亦可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导致湿热内蕴,或留于肌肤,使人体壅肥胖。
2.好静恶动 中医认为“久坐伤气”静而不动,气血流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输布障碍,化为膏脂和痰浊,滞于组织、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
3.七情怒则伤肝,肝失疏泄,或思伤脾等情绪变化,都可影响脾对水液的布散功能而引起肥胖。另外,情绪温和,举止稳静,不易紧张、激动,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充分吸收转化,也可出现肥胖。俗称“心宽体胖”。
4.体质中医早已注意到体质即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肥胖者的子女常为肥胖,且为全身性自幼发胖。
病机:
肥胖者为标实本虚之证。表面形体壮实、而实际为正气不足。肥胖多发于中年人,中医认为中年以后身体由盛转衰,活动减少,各脏腑功能渐弱,代谢功能降低故而发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而体重,……”。此外因生活安逸,好坐好静,气血流行缓慢,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积于肌肤,导致肥胖。
饮食不节,入多于出,导致肥胖。《素问·奇病论》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也提出“脾胃旺”的人能食而胖。过食也可伤脾,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溢于肌肤,表现肥胖。
七情变化超出人体生理调节范围,必定影响饮食起居,引起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功能过弱过亢均能导致肥胖。
本病形成多由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之品,加之久卧、久坐、活动过少,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久卧伤气”,气虚气郁必使运化无力,转输失调,膏脂痰湿内聚,使人肥胖。或七情所伤,常致肝气郁滞,而使肝胆疏泄失于调畅,不仅影响脾之健运,气机之升降转输,而且胆汁不能正常泌输精汁,净浊化脂,则浊脂内聚而肥胖。由于脾肾气虚,肝胆失调,不仅造成膏脂、痰浊、水湿停蓄,也使气机失畅,脉道不利,而造成气滞或血瘀。因此,肥胖病的发病机理实为本虚标实,本为气虚,标为湿、痰、痰脂,临床上当据证而辨。
诊断:
(1)脾虚湿阻:
证候: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动则气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或细滑。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气亏虚,气机升降无序,故纳差腹满;水湿运化不利,以痰浊停滞肌肤,化为膏脂,故而肥胖、浮肿,尿少;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四肢无以充养,故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动则耗气,故动则气短。舌淡苔腻,脉沉细滑均为脾虚湿阻之象。
(2)胃热湿阻:
证候:肥胖,头胀,消谷善肌,肢重困楚,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或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湿浊不化,酿为膏脂而肥胖;郁而化热,热扰清窍,湿困清阳,故而头胀;热的胃阴,故口渴喜饮;胃热炽盛,腐熟水谷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湿热合而致病,故而肢重田楚。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均为湿热之征。
(3)肝郁气滞:
证候:肥胖,胸胁胀满,胃脘痞胀,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烦急易怒;亦可伴有大便不畅,舌淡红或偏红,苔白或薄腻,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滞而不畅,湿浊膏脂瘀而不消则肥胖;肝失条达,则精神抑郁或烦怒;肝脉布经胁肋,肝郁气滞时便感胸胁胀满;肝气横逆犯胃,故而胃脘痞胀;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冲任失调,故而月经不调;久郁生热,热扰心神,故而失眠多梦;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和故而大便不畅;舌红苔白或薄腻,脉弦细均为肝郁气滞之征。
(4)气滞血瘀:
证候:肥胖,胸胁作痛,痛有定处,脘腹胀满,月经不调或闭经,经血色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或弦涩。
证候分析:气滞不畅,气机失和,故而胸胁胀痛,脘腹胀满;"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凝不散,结而成形,故痛有定处;气机阻滞,以致胞脉闭阻,凝结成瘀,经水不得下行,故而月经不调或闭经,且经血色暗有块;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5)痰浊中阻:
证候:肥胖,头晕头胀,头重如裹,昏昏欲睡,口粘或甜,胸膈满闷,脘腹痞胀,肢体困重,动则更著,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证候分析:素体肥胖,喜食肥甘,损伤脾胃,或湿邪困脾,水湿运化失利,痰浊内生,痰湿阻遏脾阳,故而头晕头胀、头重如裹、昏昏欲睡;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故而口粘口甜、肢体困重、大便不爽;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痞胀;动则耗气,气弱功能下降,故而活动后诸症加剧;舌淡苔腻脉滑均为湿浊中阻之征。
(6)脾肾阳虚:
证候:肥胖,畏寒肢冷,疲乏无力,腰膝酸软,面目浮肿,腹胀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腻,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运化水湿,肾气化水液,两脏阳虚,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痰浊膏脂,表现为肥胖浮肿;阳虚则内寒,故而畏寒肢冷;脾主四肢,腰为肾之腑,脾肾不足,故而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水谷不得布输运化,故而腹胀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腻,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7)阴虚内热:
证候: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微弦。
证候分析:肥胖久病伤正,或郁而化热伤阴,均可导致阴虚;阴亏不能生髓充骨养脑,故头昏、头胀、头痛,腰膝酸软;阴虚不养目,故而眼花;阴虚内热生,故而五心烦热或低热,舌红少苔或无苔均为阴虚之象。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湿阻: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防己黄芪汤重在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疲乏无力,肢重浮肿。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健脾补气利湿,防己利水清热;苓桂术甘汤重在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主治脾虚水停。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甘草和中协调诸药。两方相合,共凑健脾利湿之效。
肥胖伴浮肿者加泽泻、车前草以渗水利湿;乏力明显者加党参补气;腹胀而满加厚朴、枳壳以理气散结;纳差加佛手、生山植理气开胃;如伴有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者当选加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胃热湿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重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本证取意于通里泄热。方中生石膏、川芎、黄芩、栀子清热法湿;防风煎剂有解热作用且能胜湿;连翘解热利湿;加草决明清热通便,降脂减肥。
头胀明显时加野菊花;口渴加荷叶;大便秘结加芒硝。
(3)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本方疏肝解郁,理气化瘀。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解郁,配黄芩清热除烦;半夏、枳实、大黄调气机通大便,除痞满消膏脂;甘草调和诸药。
气郁重时选加香附、郁金、川芎;腹胀重加茯苓;月经后错或闭经者,选加桃仁、川芎、乳香、没药;失眠多梦突出者加白薇、夜交藤。
(4)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本方重在和血化瘀,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芍、当归养血活血:川芎理气活血;熟地滋阴补血。
气滞为主者如胸胁胀痛、脘腹胀满选加香附、枳壳、柴胡、川楝;月经后错或闭经者改白芍为赤芍,选加乳香、没药、益母草;痛经者可加元胡理气活血止痛,加甘草配白芍以缓急。
(5)痰浊中阻: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温胆汤加减。本方用于治疗痰热上扰或痰饮中阻之证,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即二陈汤主治痰阻气机,清阳不升;竹茹清胆和胃降逆;枳壳行气除痰和中;茯苓、泽泻健脾渗湿。
头晕胀重如裹,昏昏欲睡较重时可加藿香、佩兰、菖蒲;食欲亢进加黄芩;伴畏寒者加桂枝;伴乏力明显时加生黄芪。
(6)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加减。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方中附子温补肾阳,散寒逐水;茯苓、白术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合防己黄芪汤增强补气健脾,利水消肥之力。
如着腰膝酸软明显可加牛膝;动则喘作可重用黄芪,加泽泻。便溏腹胀突出者加佛手。
(7)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一贯煎加减。本方主治阴虚气滞,方中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滋阴;川楝子疏肝理气泄热;当归养血活血:加白薇、荷叶清热除烦。如热象明显可加黄柏、知母;气滞明显可加枳壳、山楂。
二、其他:
1.草决明:炒熟研未,3~5g,每日2~3次。      
2.茵陈10g,制首乌10g,泽泻10g,草决明10g水煎服。
三、中药蒸气浴:
用活血法寒中药进行蒸浴,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辅助疗法。
中药:
1.防风通圣丸:1袋,每日2次。      
2.新清宁片:3~5片,每日3次。      
3.连翘败毒丸:1袋,每日2次。      
4.大黄蛰虫丸:  9g,每日2次。      
5.减肥降脂灵:本药具有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的功能,用于单纯性肥胖症。胶囊剂型、每次4粒,每日3次,饭前40分钟用温开水服用,服药后再服温开水或茶水l~2杯。一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
6.降脂灵;本方具有补肝益肾,养血明目,降脂;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高血脂症。片剂,每次5片,1日3次,口服。
7.月见草油:本药有降血脂,抗心律不齐,减肥作用,用于防治动脉硬化,高血脂,肥胖症等。胶囊,每次5~6粒,每日2次,口服。
针灸:
(1)体针:有人认为,针刺可使基础胃活动水平降低并能延迟餐后胃排空时间而降低食欲,还可降低由于肥胖引起的5-hf含量。
取穴:梁丘、公孙、三阴交、内关、丰隆、关元、足三里、天枢、曲池等穴。
有人主张分型取穴:痰湿中阻、脾失健运,取内关、水分、天枢、关元、丰隆(以上用平补平泻),三阴交、列缺(以上用补法);胃亢脾弱湿热内蕴,取曲池、支沟、四满、三阴交(以上用平补平泻),内庭、腹结(以上用泻法);冲任失调,带脉不和,取支沟、中注(以上用平补法),关元、带脉、血海、太溪(以上用补法);隔日一次,留针半小时,15天为一疗程。
(2)耳针:取穴内分泌、脑、肺、胃、口、饥点、渴点、三焦等,用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贴埋,或针刺。
推拿:
按摩患者取卧位,术者按肺经、胃经、脾经、膀胱经走向进行按摩推拿、点穴。
腹部按摩减肥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常用穴位有关元穴、天枢穴、中脘穴。手法有:①二指叠按法:即食指、中指,或无名指重叠置于按摩部位,按的轻重以手下有脉搏跳动和病人不痛为宜,原则是“轻不离皮,重不摩骨”,似有似无;②波浪式推压法:两手手指并拢,自然伸直,左手掌置于右手指背上,左右掌指平贴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继而左手掌用力向后压,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动,似水中的浪花。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