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fare )
下面是关于发热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本病是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
病机: |
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
诊断: |
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体温升高到37.5℃以上,或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均可称为发热。 2.定时检测体温,明确热势、热型。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可作为普通检查。 并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资诊断和鉴别。 3.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1)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常伴恶寒。应注意起病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等。 (2)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发热多表现为低热,通常伴有自觉手足心热、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4.根据热势进行诊断,如: (1)不规则发热可见于感冒、三痹。 (2)l天内体温波动达3~4℃或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c以下者,常见于流注、肾瘅、痨病病情恶化、疟疾等。 (3)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温毒发斑、疟疾重症。 (4)持续高热,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常见于湿温极期、暑温等。 (5)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双峰热),伴肌肉疼痛、萎软者,常见于软脚瘟。 5.结合伴随症、病史等进行诊断,如: (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暑温、脑痨、中暑、颅脑痈等。 (2)伴咳嗽、胸痛、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暴咳、肺痈、悬饮等。伴心悸者,可为心瘅。 (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等。 (4)伴寒战者,见于肺痈、流注、胆瘅、肾瘅、春温、稻瘟病、疟疾等。 (5)伴黄疸者,常见于肝热病、肝瘟、稻瘟病等。 (6)伴?核肿大,可见于风疹、沙虱病、丝虫病、稻瘟病、鼠疫等。 (7)伴有斑疹者,常见于湿温、温毒发斑、流注、疫斑热、沙虱病、蓄血病等。 (8)小儿伴皮疹还应考虑麻疹、风疹、水痘、烂喉丹痧等。 (9)伴脾脏肿大,见于流注、湿温、疟疾、蛊虫病等。 (10)伴肋椎角疼痛及尿频、脓尿、血尿者,提示肾瘅、肾著急性发作、肾痈、热淋等。 (11)伴局部焮红肿痛者,常为疮疖痈疽类疾病。 (12)小儿夏季发热,口渴尿少者,可能为夏季热;成人夏季发热,起于高热下劳作等者,多为中暑、伤暑;夏季低热、倦怠嗜卧者,多为疰夏。 (13)发热伴?核、肝、脾肿大者,应考虑恶核、血癌等。 (14)伴关节、肌肉酸痛、面颊部有蝶形红斑者,多属蝶疮流注。 (15)多食易饥、消瘦多汗者,应考虑瘿气的可能。 (16)低热伴盗汗、咳嗽等症者,有可能力痨病。 (17)急起发热伴面色青灰,脉细数、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等脱病症状者,应考虑肺热病重症、春温、疫毒痢、流注、疫斑热等。 (18)妇女产褥期出现发热,称为产后发热。 (19)40岁以上,长期低热,或持续高热,伴贫血、血沉增快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应警惕癌病之可能。 |
治疗: |
辨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外袭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 疹,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散风热。银翘散加减。 3.风热疫毒证:高热,微恶风,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大渴,甚则神志模糊不清, 语言错乱,舌红,苔薄黄,脉洪数。疏表清热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4.风湿化热证:身热不扬,微恶风寒,头重身困,汗湿沾衣,口渴不欲饮,舌红不 干,苔黄微腻,脉濡数。疏风清热祛湿。越婢加术汤加减。 5.外燥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肤燥少汗,咳嗽痰少,咽干口渴,舌红少津, 脉浮数。疏表润燥。桑杏汤加减。 6.暑湿袭表证:发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头身困重,恶心纳呆,口渴,舌红苔黄 微腻,脉滑数。祛暑化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7.暑热内郁证:高热烦躁,甚或神昏,面红目赤,无汗,伴恶心,呕吐,胸闷,舌 红或绛紫。脉沉数。清热透暑。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8.气分热盛证:身壮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汗多,心烦,气粗,大便秘 结,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辛寒清热。白虎汤加减。 9.营分热盛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渴不多饮,皮肤干燥,斑疹隐隐,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滑数。清热凉营。清营汤加减。 10.血热内扰证:发热,神昏谵语,斑疹显露,面赤唇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 深绛,脉滑数。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11.热闭心神证:高热,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滑数。清心开窍。 清营汤加减,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12.热盛动风证:高热,昏仆抽搐,手足蠕动,舌红,脉洪大。清热熄风。羚角钩藤 汤加减,配服紫雪丹。 13.肝郁化火证:时觉发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 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 减。 14.瘀热内郁证: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 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 点,脉涩。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减。 15.痰热内扰证:发热不高,持久不退,咳嗽咯痰,胸闷心烦,体重乏力,渴不欲饮, 舌红胖,苔黄腻,脉滑数。化痰清热。黄连温胆汤加减。 16.气虚发热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 自汗,易于感冒,食后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数。益气清热。补中益气汤加 减。 17.血虚发热证: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 舌质淡,脉细弱。养血清热。归脾汤加减。 18.阴虚内热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 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 数。滋阴清热。知柏地黄汤或青蒿鳖甲汤加减。 19.虚阳浮越证:自觉发热,面红如妆,阵发烘热,下肢清冷,小便清长,舌淡苔润, 脉浮数无根。引火归原。右归饮加减。4.擦浴疗法: (1)荆芥15g,薄荷15g;或麻黄10g,薄荷15g,煎水擦浴。适用于风寒束表之发 热。 (2)用20%石膏煎水擦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发热。 |
中药: |
(1)一般单纯高热,选用安宫牛黄丸;高烧兼抽搐,选用紫雪丹;高热昏迷者,用至宝丹。 (2)醒脑静注射液(系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黄蒿素(黄芪、青蒿)注射液、一枝黄花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针剂等,肌注或静脉滴注。 (3)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胶囊、新雪丹、瓜霜退热灵等,口服。 (4)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夏桑菊冲剂、小柴胡冲剂、感冒清、感冒通等,用于外感表证之发热。 |
针灸: |
(1)体针疗法:取曲他、合谷、内关、阳陵泉等穴,用泻法。 (2)三棱针疗法:太阳穴、十宣穴、耳缘静脉等部位,三棱针局部放血。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