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缺乏症症状_蛋白质缺乏症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蛋白质缺乏症:( danbaizhiquefazheng )

下面是关于蛋白质缺乏症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中医没有蛋白质缺乏之病名,其临床症状散见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水湿不化等证候中。
病因:
多由脾胃虚弱,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构成人体之基本物质即气血津液的化生障碍。
1.后天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以化精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脾胃虚弱,功能失调,精血无以化生。
2. 先天之肾藏精生血,主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虚精少,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生化无源。
此外,六淫外邪直中脏腑;或饮食不当,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营养物质化生输布障碍而影响人体健康。
病机:
中医认为“精”为构成人体和维持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肾两脏。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血,为后天形体之基础;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形体之资源。脾之运化功能须依靠肾中阳气温煦,而肾之藏精,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与补充。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或不能温煦脾阳,均可导致水湿不化,泛滥肌肤,故见水肿;脾气不足,散精失职,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失于营养,而出现乏力消瘦、精神萎靡及各脏腑功能低下之证候。
诊断:
蛋白缺乏一般分为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四型。
(1)气血不足:
证候,疲乏无力,面色晄白无滑,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动则加重,妇女月经量少、衍期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气血为维护机体正常功能之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体质虚弱,故而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血虚不能上荣,故而面色晄白无华、头晕眼花;气虚不能推动血运,心失所养,故而心慌心悸;血虚胞脉失养,经血乏源,加之气虚推动无力,故而月经量少、衍期或闭经;舌淡脉细皆力气血不足所至。
(2)脾胃虚弱:
证候:食少纳呆,或恶心呃逆,食后胃脘胀痛,四肢倦怠,消瘦,面色萎黄,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气虚,运化受纳功能障碍,故可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胃脘胀痛;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无以充养,故而气短懒言、四肢无力、面色萎黄且消瘦;脾弱水湿不化,流注肠中则可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胃不足之象。
(3)肝肾阴虚:
证候: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头晕目眩眼花,视物模糊,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咽干耳鸣,心烦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故头晕、巨眩、耳鸣;肾虚精亏,肌肉无以充养,故形体干瘦;肝阴不足,目和肝经脉失养,故视物模糊,两胁疼痛;阴虚不制阳,故咽干心烦,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4)脾肾阳虚:
证候: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和下腹冷痛,面浮肢肿,甚者出现腹水,小便不利,大便溏软或泄泻,舌淡体胖苔白滑,脉沉弱。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故面色晄白,形寒肢冷;阳虚内寒,经脉凝滞,故腰膝或下腹冷痛;水谷不得腐熟运化,故大便溏软或泄泻;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潴留,故面浮肢肿,水湿内聚,则小便不利,重者水停腹内形成腹水;舌淡体胖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之相。
治疗:
1、辨证分型治疗
(1)风寒湿痹型: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味,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若风邪偏胜,以上肢游走痛为主者可重用羌活达30g,并加桑枝30g、片姜黄10~159祛风胜湿;寒邪偏胜,痛处不移,得温则减者可加细辛1.5~3g、草乌10g,温经散寒;湿邪偏胜,关节肿胀,重着不利,以下肢为主者酌加防己10~15g、土茯苓15~30g、木爪10~20g、萆薢15~30g,以利水胜湿。
(2)风湿热痹型: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胜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化裁,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若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可加银花、连翘、黄柏各10~15g以清热解毒;关节肿大者可加桑枝30g,姜黄、威灵仙各10~15g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关节周围出现红斑者,可加丹皮、生地、赤芍各10~15g,凉血解毒;邪热伤阴出现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者,酌加青蒿、秦艽、功劳叶各10~20g,以养阴清热,疏通经络。
(3)痰瘀痹阻型:
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桃红饮加味。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可导可宣,驱风化湿。若有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10~20g、僵蚕5~10g,以祛痰散结;痰瘀久留者加用虫类药,如乌梢蛇5~10g、全蝎3~5g,以祛瘀搜风。
(4)肝肾亏损型:
治法: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味。方中熟地黄、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营;独活、防风、秦艽、细辛、桂枝祛风散寒,除湿蠲痹。
若腰膝酸软无力甚者,可加黄芪30g、川续断15g益气补肾;关节冷痛明显者可加附子5~10g、肉桂3~6g温阳散寒;肌肤不仁者加用鸡血藤30g、络石藤20g养血通络。
2、验方:
(1)雷公藤根去皮15g、生甘草5g,煎水服用,每日1剂,  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
(2)稀莶草、臭梧桐各15g,煎水服用,每日1剂,  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
3、非药物治疗:气功对于本病的治疗可辅以气功调理,如练习放松功和内养功,以帮助疏通经络,活血通脉,平衡阴阳,以平为期。
中药:
(1)尪痹冲剂: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每次1袋,日2~3次。适用于风寒湿痹型痛风。
(2)益肾蠲痹冲剂:补肾壮骨,疏筋蠲痹。每次1袋,日2~3次。适用于肝肾亏损型痛风。
(3)舒筋活血片:活血通络,舒筋止痛。每次5片,日3次,适用于痰瘀痹阻型。
针灸:
 一般风寒湿痹宜针灸并用;风寒热痹则宜针不宜灸;正虚久痹以灸为宜。常用取穴,肩痛取肩。肩贞及压痛点;腕痛取阳池、外关、合谷;肘痛取合谷、手三里、曲他;膝痛取膝眼、阳陵泉;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丘墟等。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