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骨膜下脓肿:( erhougumoxianongzhong )
别名:
耳后疽
,
耳后附骨痈
,
耳根毒
,
耳痈
下面是关于耳后骨膜下脓肿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本病是以耳后完骨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甚至溃破流 脓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
病因: |
本病多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是胆脂瘤型中耳炎,蓄脓日久,邪毒久羁,蚀损骨质,脓液穿溃乳突外侧壁而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毒侵蚀骨质亦可发生。本病早期多为热毒炽盛,气血壅滞,化腐酿脓。脓液穿溃皮肤后,往往瘘管欠难愈合,则多属正虚邪恋。 |
诊断: |
邪毒蚀骨,耳后酿脓 证候:耳深部及耳后疼痛,耳后肿胀、压痛明显,甚则耳后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耳廓被推向前、外方。全身可见高热口喝引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析:①辨证:以耳后肿胀疼痛,其则红肿高突,触诊有波动感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化脓性中耳炎邪毒蚀骨损膜,化腐成脓,故有耳深部及耳后疼痛;脓液穿溃骨质,灼腐耳后肌膜,气血壅滞,化腐酿脓,故耳后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③因肿胀甚,故耳廓被推向前、外方。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邪热内盛之证。 |
类证: |
1.耳根痈:多见于西医所指耳周化脓性淋巴结炎。症见耳周近耳根处臖核红肿疼痛,位置浅表,触痛明显,继而红肿剧增,破溃流脓。病程较短,溃口容易愈合,一般不形成瘘管。 2.颈痈:病变多位于颈侧中上部,局部红肿隆起,触痛明显,继而溃破流脓。病程较短,一般不形成瘘管。 |
治疗: |
一、辨证选方 邪毒蚀骨,耳后酿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加减。穿山甲6g,天花粉20g,乳香10g,没药10g,白芷10g,赤芍15g,浙贝10g,皂角刺6g,当归尾10g,陈皮1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野菊花20g,黄芩10g,生甘草6g。便秘加大黄、玄明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栀子、青黛;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脓肿已溃,脓液多者,去皂角刺,加桔梗、苡仁排脓泻浊。脓肿溃后,随脓液流出,正虚邪退,诸症减轻。或气血亏虚,邪毒滞留,而见溃口淡黯,久不愈合,时溢脓水者,应补益气血,托里排脓,用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加减:黄芪30g,皂角刺6g,金银花10g,桔梗10g,陈皮10g,白芷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5g,茯苓10g,党参12g,炙甘草6g。 二、其他疗法 1.外敷:如意金黄散(天花粉、黄柏、姜黄、白芷、大黄、厚朴、陈皮、苍术、南星、甘草,研粉),紫金锭(市售成药)或四黄解毒散(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蒲黄、乳香、没药各10g,川乌、草乌各3g,五倍子15g,白芷、姜黄、丹皮、雄黄各10g,冰片3g,研粉),醋调敷患处。或以鲜羊蹄草、鲜芙蓉花叶或鲜野菊花捣烂外敷。 2.切开排脓:脓肿已成,应即行切开排脓,脓肿自行溃破但脓液引流不畅者,应扩大溃口,切开后置引流条引流。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