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性月经症状_代偿性月经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

代偿性月经:( daichangxingyuejing )

别名:
经行吐衄
,
倒经
,
逆经
,
错经

下面是关于代偿性月经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前后,有规律地出现吐血,衄血,同时可伴有月经量少或月经闭止不行,症状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
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血热气逆,冲任失调。因气为帅,血随气行,气郁化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经行之际,血不下行而随冲气上逆,出于鼻则为衄,走于口侧为吐血。近年来许多医家认为除此之外还可因瘀血内阻胞脉,血行不畅,使郁火上冲,伤及阳络引起口鼻出血。血热之因有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炎气逆,嗜食辛辣之品或过服辛燥之剂致胃火炽盛;也有平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血络。本病主要涉及的脏腑为肝胃肺肾。
诊断:
本病以血热多见,有虚热和实热之分,也有属血瘀者。因此临证时要仔细辨证,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及伴随症状,舌脉辨其虚实。一般经前或经初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质较稠多为实热证;若伴有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脉弦数则属肝经郁火;若伴有口干咽燥,喜冷饮,口臭,脉洪大则为胃热识盛;如在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少色红质略稠,伴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脉细数则为虚热;如吐血,衄血,色紫暗或挟有血块,舌紫,脉涩则多为瘀血内阻。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临床用药。
1.实热
(1)肝经郁火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质稠,月经可提前但量少或月经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证属肝经郁火,经前或经行之际,血海充盈,冲气旺盛,血海之血随冲气肝火上逆;热伤阳络而为吐血,衄血,量多色红;血海之血上行而不下降故月经量少甚或闭止不行;肝郁化火则心烦躁;肝火上抗清窍则头晕耳鸣;热伤阴津则尿少便结;舌脉为肝经郁火之征象。
(2)胃热炽盛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齿衄,量多,色红,质稠,月经量少或阅止不行,口子咽燥,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洪数。
分析:证属胃经炽热,冲脉隶于阳明,当行经期冲脉旺盛之时,胃热扶冲气逆上,故而吐血,衄血,齿衄;胃热灼伤津液则口干咽燥,喜冷饮;舌脉为胃热炽盛之象。
2.虚热(肺肾阴虚)
主证: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少,色红,质略稠,月经量少甚闭止木行,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干咳少痰,咽子口燥,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证属肺肾阴虚,虚火委动,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虚火上逆,灼伤血络,故吐血,衄血;阴虚血少放血量少;热伤肺附则干咳少痰;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脉均为肺肾阴虚之象。
3.血瘀
主证:经期吐血,衄血,量少或多,色紫暗,或挟有血决,月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或胸胁刺痛,口干不欲饮,肢体发麻,面色青紫或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沉弦。
分析:证属瘀血阻于胞宫,血行不畅,瘀血随冲气上逆,同时郁火上冲伤及阳络,致吐血,衄血;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故见小腹及胸胁刺痛,口干不欲饮;肌体失荣则麻木;舌脉均为血瘀之象。
治疗:
总的原则是"热者清之,逆者平之'。临床根据辨证分别治以养明清热,活血化瘀,降逆平冲,引血下行。同时可配合针灸,食疗等法,相互为用,提高临床效果。本病的治疗应根据"热者清之"、"逆者手之"、"上病下治"的原则,根据虚热实热之不同及热在肝经或胃经及有无瘀血内阻而分别施治。肝胃实火,以苦寒清热为主;肺肾阳虚则治以滋肾润肺,不可妄用苦寒攻下之品,以免化燥伤阴;瘀血内阻则当活血化瘀,使血活瘀去火自降;若病程日久,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实证转虚,治疗时且不可仍以实热证论治,而应滋润补虚养血。不论哪种治法都必须同时平冲,降逆,引血下行,使血潜旧血海,收到不止血,血自止,不通经而经自通之效。另外在出血期还当配合清热止血,活血止血之品。平素以治本为原则。常用治法有如下几种。
一、辨证选方
(一)实热
1.肝经郁火
治法:疏肝清热,平冲降逆,引血下行。
方药:清肝引经汤。当归20g,甘草10g,白芍15g,生地20g,丹皮15g,栀子15g,黄芩15g,川楝子15g,茜草15g,白茅根30g,牛膝10g。苦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15g,大黄10g。
2.胃热炽盛
治法:清胃泄热,平冲降逆,引血下行。
方药:三黄四物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5g,生地15g,大黄10g,黄芩15g,黄连10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茅根25g。若月经量少或阅止不行者,加三棱15g,莪术15g,丹参20g,桃仁
15g。
(二)虚热(肺肾阴虚)
治法:滋紧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顺经汤加味。当归15g,熟地20g,沙参15g,白芍20g,茯苓10g,黑荆芥10g,丹皮15g,牛膝10g。若咳血,咯血者加白茅根25g,浙贝母15g,桔梗10g。
(三)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5g,生地20g,牛膝10g,当归20g,赤芍15g,柴胡10g,益母草20g。若血行不畅,腹痛剧烈者加三棱15g,莪术15g,地龙15g,元胡15g。
二、专方验方
1.鲜藕60g,侧柏叶60g,打碎取汁,用陈酒分数次送服。治疗实热型经行吐衄。
2.秘红丹:大黄3g,肉桂3g,生赭石18g。将大黄、肉桂研细末,和匀,用赭石汤送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虚热、实热证的经行吐衄均适用。
3.桑白皮9g,麦冬12g,丹皮9g,生地15g,南沙参12g,白芍9g,淮牛膝9g,代赭石2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肺肾阴虚型经行吐衄。
三、其他疗法
(一)饮食疗法
1.生白萝卜汁;生白萝卜不拘多少,洗净,切细粒,搅拌至烂,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随意饮用。适用于火热气逆所致的经行吐衄。
2.黑枣50og,猪蹄1只,加白糖25og,同煮烂分数天服完,连服2~3次。
3.鱼鳔30g切碎炒酥,新棉6g,烧灰,混合调匀,每次服6g,米汤送下,1日3~4次。(二)敷贴法
1.冷敷:以冰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患者前额或颈部。
2.贴敷:大蒜30g捣烂如泥,贴于涌泉穴。一般以鼻有蒜气时即效。
中药:
1.四红丸。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经行吐衄。每次1丸,每日2次,凉开水送服。
2.龙眼泻肝丸:清肝泻火。主治肝火上逆引起的经行吐衄。每次1丸,日2~3次,口服。
3.知柏地黄龙: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经行吐衄。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血瘀内阻引起的经行吐衄。
针灸:
1.体针:
(1)实热证:主穴:合谷、上星、风池;配穴:后溪、尺泽、少商、上巨虚、太冲、丘墟。
(2)虚热证:取上星、大溪、三阴交、孔最、风池、迎香、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穴针后可灸3~5壮。
2.耳针:取穴;肝、肺、胃、肾、内分泌、卵巢、子宫。每次选3~4穴,每日1次,留针15~30分。亦可耳穴压九或埋针。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