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症:( changdaojunqunshitiaozheng )

肠道菌群失调症症状_肠道菌群失调症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泄泻
,
肠菌群交替症

下面是关于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祖国医学认为"时作时止,未势犹缓"称"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临床上合称为泄泻。
病机:
泄泻的病变与脾胃、大小肠、肝、肾等脏腑有关。一般说来,其发病主要机理在于湿盛和脾胃功能失调。
诊断:
泄泻分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泄泻发病急,病程短,以邪实为主;慢性泄泻起病缓,病程长,以正虚为主;具体辨证时应分清寒热虚实。一般而言,粪便清稀的多属寒;粪便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的多属热;病势急骤,腹部胀痛,泻后痛减的多属实;病程较长,腹痛隐隐,喜按喜温的多属虚。针对本证,临床上多分下述几型:
1.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口不渴,或兼表证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寒湿之邪,侵犯肠胃,脾胃运化失调,传导失职,饮食不化,下走大肠,而致肠鸣泄泻,大便清稀。
2.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腹痛而泻,泻下急迫,粪便褐而臭,肛门灼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下迫大肠致传导失常,形成泄泻,热在肠中,故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大便溏泻,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脉濡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气无力升提,故食后即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脉濡弱为脾虚、气血不足之象。
4.脾胃虚寒:
证候:腹痛隐隐,喜温喜按,泻下清稀,甚或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口干不渴,舌淡,苔白,脉细缓。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泻下清稀,腹痛隐隐,口干不渴,脉细缓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运化不力,故泻下清稀,腹痛隐隐,口干不渴。
5.脾肾阳虚: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隐痛,肠鸣即泻,泻后稍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黎明腹痛而泻,或黎明泄泻加重,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肾阳虚,黎明时阳气未复,阴寒尤甚,故泻在黎明为多为甚,肾亏则腰膝酸软,阳虚则形寒肢冷。
治疗:
泄泻的治疗方法较多,《医学必读》提出治疗泄泻的九个法则: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近人提出了化湿、分利、疏散、泄热、调气等泻法,健脾、温肾、益气、升提、固涩等补法。一般来说:风寒宜疏散,湿盛宜分利燥化,暑热宜清涤,食伤宜消导,虚寒宜温补,陷下宜升提,滑脱宜固涩,郁怒宜肝脾两调。由于泄泻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所以在治疗时应注重健脾和祛湿。对于本病症的证候,应仔细分辨,掌握要领,随证随法。
一、辨证选方:
1.感受寒湿: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川朴6克,大腹皮10克,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2.湿热下迫: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湿邪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加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治则:.益气健脾。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l2克,山药12克,扁豆15克,莲肉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苡仁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若脾虚运化呆钝,食积气滞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厚朴;若久泻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止泻。
4.脾胃虚寒: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理中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甘草6克。可酌加木香、砂仁、白豆蔻合用能温中健脾,顺气和胃。若中阳亏甚引起肠滑不禁,不能自敛,治宜温阳固涩,用理中汤加附子,并选用诃子、罂粟壳、赤石脂;若虚寒久泻而间杂热邪,或食湿滞积化热者,则出现寒热错杂证候,用连理汤化裁。
5.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附子10克,补骨脂12克,吴萸12克,肉蔻12克,五味子15克,党参10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甘草6克。若腹胀加广木香;年老体衰久泻不已者可用四神丸合养脏汤加减。
二、外治及其它疗法:
1.大蒜100克,捣烂后加入生理盐水100毫升,保留灌肠,一日3-4次。
2.二花10克,栀子10克,地榆15克,公英10克,防风10克,黄连10克,白芍10克,甘章10克,水煎适量,80-100毫升待温后保留灌肠,一日2-3次。
针灸:
运用针灸治疗泄泻,在穴位配取、运针手法以及留针时间上都须严谨。
1. 脾胃受寒者:取天枢、大肠俞、中脘、气海,均用灸法。
2. 湿热下迫者:取下脘、合谷、内庭,均用泻法。
3. 脾虚湿盛者:灸脾俞、水分,针刺泻阴陵泉、公孙。
4. 脾肾阳虚者:灸命门、关元、百会,针刺补肾俞、脾俞。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