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秦皮

汉语拼音:Qín Pí 别名:岑皮、(木岑)皮、樊财ぁ⑶匕灼ぁ(木寻)木皮、蜡树皮 性味:苦;涩;性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秦皮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秦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华本草》

秦皮的功效_秦皮的用量和禁忌_秦皮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岑皮、(木岑)皮、樊财ぁ⑶匕灼ぁ(木寻)木皮、蜡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F.Chinensis Roxb.var.rhynchopylla(Hance)Hemsl.]2.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F.ChinensisRoxb.var.acuminata Lingelsh.;F.caudata J.L.Wu;F.Rhynchophylla Hance var.huashanensis J.L.Wuet Z.W.Xie]3.Fraxinus chinensis Roxb.[F.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大叶q、尖叶q、白蜡树和宿柱q的树皮。

采收和储藏:栽后5~8年,树干直径达15cm以上时,于春秋两季剥取树皮,切成30~60cm长的短节,晒干。

化学成分:1.大叶梣的树皮含马栗树皮甙(aesculin),马栗树皮素(aesculetin)[1]。预试还含生物碱[2]。

汉语拼音:Qín Pí

原形态:1.落叶大乔木,高12-15m。树皮灰褐色,光滑,老时浅裂。冬芽阔卵形.先端尖,黑褐色.具光泽,内侧密被棕色曲柔毛。当年生枝淡黄色,通直,无毛,去年生枝暗褐色,皮孔散生。叶轴上面具浅沟,小叶着生处具关节,节上有时。簇生棕色曲柔毛;小叶5-7枚,革质,阔卵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1cm,宽2-6cm,营养枝的小叶较宽大,顶生小叶显着大于侧生小叶,下方1对最小,先端渐尖、骤尖或尾尖,基部钝圆,叶绿呈不规则粗锯齿,齿尖稍向内弯,有时也呈波状,通常下部近全缘,沿脉腋被白色柔毛,渐秃净。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于当年生枝梢,长约10cm;苞片长披针形,长约5mm,早落;花梗长约5mm;雄花与两性花异株;花萼浅杯状,长约1mm,萼片三角形无毛;无花冠;两性花具雄蕊2,长约4mm;雌蕊具短花柱,柱头2叉深裂;雄花花萼小,花丝细,长达3mm;翅果线形,先端坚果长约1cm,略隆起;具宿存萼。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本种与大叶q的不同点在干:小枝、叶轴和小叶下面被毛。小叶3-5(-7)片,小叶先端长渐尖至尾尖,下面常在中脉基部被白色柔毛。花无花冠,与叶同时开放;花萼杯状,与坚果基部疏离。
3.与前两种不同点在于:小叶卵形、倒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锐尖至渐尖;花萼筒状,紧贴坚果基部。
4.本种与前3种不同点在于: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叶轴细而直;花具花冠,先叶后花;萼齿明显。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河岸、路旁。
2.生于山地杂木林中。
3.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
4.生于海拔1300-3200m的山坡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3.多为栽培,也见于海拔800~1600m的山地杂木林中。
4.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四川。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有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及龟裂状沟纹。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
显微鉴别 大叶q树皮横切面:木栓层为5-10余列细胞。栓内层为数列多角形厚角细胞。皮层较宽,纤维或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及纤维束组成

性味:苦;涩;性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眼或取汁点眼。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止咳平喘。主湿热泻痢;带下,目赤肿痛;睛生疮翳;肺热气喘咳嗽

各家论述:1.《纲目》:秦皮,治目病,惊G,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G、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淮南子》云: 秦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又《万毕术》云:秦皮止水,谓其能收泪也。高诱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2.《本草汇言》: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故仲景用白头翁汤,以此治下焦虚热而利者,取苦以涩之之意也。《别录》方止男子精虚,妇人崩带;甄氏方又治小儿惊G身热,及肝热目暗,翳目赤肿,风泪不止等疾;皆缘肝胆

用药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本经逢原》:胃虚少食者禁用。

归经:肝、胆、大肠经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秦皮,俗云是樊财ぃ而水渍以和墨书,色不脱,微青。且亦殊薄,恐不必耳。俗方惟以疗目。
2.《唐本草》:秦皮,树似檀;叶细,皮有白点而不粗错。取皮水渍,便碧色,书纸看背,青色者是。俗见味苦,名为苦树。亦用皮,疗眼有效。以叶似檀,故名石檀也。
3.《纲目》:秦皮,其木小而岑高,故因以为名。人讹为D木,又讹为秦木。或云本出秦地,故得秦名也。

附方:①治热痢下重者: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开,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伤寒论》白头翁汤)②治慢性细菌性痢疾:秦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③治腹泻:秦皮三钱。水煎加糖,分服。(《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④治赤眼及眼睛上疮:秦皮一大两。以清水一大升于白瓷碗中浸,春夏一食久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点下碧汁,仰卧点所患眼中,仍先从大眦中满眼着,微痛不畏,量久三、五度饭间,即侧卧沥却热汁,每日十度以上着,不过两日瘥。忌酢、萝卜

性状:性状鉴别 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有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及龟裂状沟纹。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块或切段,晒干。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本经逢原》:胃虚少食者禁用。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q皮

英文名:CORTEX FRAXINI

药材基源: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

汉语拼音:Qín Pí

性状鉴别: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
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

性味:苦、涩,寒。

用法用量: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收涩,明目。用于热痢,泄泻,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归经:归肝、胆、大肠经。

性状: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晒干。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岑皮(《淮南万毕术》),q皮(《别录》),樊财ぃㄌ蘸刖埃,秦白皮(《药性论》),蜡树皮(《中药志》),苦榴皮(《全展选编・皮肤病》)。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春、秋剥下枝皮或干皮,晒干。

原形态:①苦枥白蜡树,又名:q木(《淮南子》),苦枥木(《淮南子》高诱注),石檀(《别录》),苦树(《唐本草》),盆桂(《日华子本草》),樊鸡木(《集韵》),秦木(《纲目》),秤星树(《植物名实图考》),大叶栲、大叶白蜡树、花曲柳。
落叶乔木,高10米左右。树皮灰褐色,较平滑,老时浅裂;小枝亦平滑,皮孔稀疏,阔椭圆形;芽短阔,密被褐色绒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轴光滑无毛;小叶通常5片,罕有3或7片,小叶柄长5~15毫米,光滑无毛;叶片卵形,罕有长卵形或阔卵形,顶端1片最大,长8~11厘米,宽4.5~6.5厘米,基部一对最小,长4~6厘米,宽3~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略呈圆形,边缘有浅粗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沿中脉下部之两侧有棕色柔毛。花与叶同时开放,或稍迟于叶,圆锥花序生于当年小枝顶端及叶腋;花小,花萼杯状,4裂;无花冠;雄蕊2,外露;雌蕊2,心皮合生,柱头2裂。翅果倒长披针形,窄或稍宽,长约3厘米,先端窄圆或窄尖。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阳坡或阔叶林山坡。分布吉林、辽宁、河北、河南等地。
②小叶白蜡树
形态与上种相近,主要区别点为:小叶小,卵形或圆卵形,长2~4厘米,宽1.5~2.5厘米,最下一对小叶不较其他小叶小,或微小;叶两面光滑无毛。有花冠,花瓣线形,淡绿色。花期5月。果期9月。
生长于山坡、疏林、沟旁。分布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③秦岭白蜡树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冬芽具锈色绒毛。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枚,叶柄极短;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浅波状锯齿,下面中部或其基部具锈色绒毛。圆锥花序长大,顶生;花白色,萼大,4裂;花瓣基部线状,渐向先端扩大为匙形;雄蕊与花瓣等高。翅果线状匙形,长2.5~3厘米。花期6月。
生于山坡或沟岸。分布四川、湖北、陕西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的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条形,长30~70厘米,径1.5~3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往往相杂不匀。外皮不平滑,有浅色斑点,内面黄白色或棕色,有光泽。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无臭,味苦。水浸液黄碧色,并有蓝色萤光。干燥的干皮为长条状块片,不成卷,厚6~10毫米。外皮灰棕色,有红棕色斑点相同成不规则的斑纹,外皮剥离后,可见红棕色的内皮。内面浅棕红色,平滑。余与枝皮同。以整齐、长条呈筒状者为佳。
主产陕西、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
商品秦皮,除上述品种外,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以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枝皮作秦皮用,但据《本草》记载,秦皮应为苦枥白蜡树的树皮。两者的区别:苦枥白蜡树皮常呈卷筒状,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碧色,有蓝色萤光;核桃楸皮常呈扭曲状、绳状,不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棕色,无萤光。参见核桃楸皮条。

性味:苦,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纲目》:气寒,味苦,性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牛皮癣。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
②《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
③《药性论》: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治小儿身热:作汤浴。
④《日华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儿热惊,皮肤风痹,退热。
⑤张元素:治女子崩中。
⑥《汤液本草》:主热痢下重,下焦虚。
⑦《吉林中草药》:治肠风下血。
⑧《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肠炎腹泻。
⑨《陕西中草药》:治麦粒肿。

各家论述:①《纲目》:q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淮南子》云:q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又《万毕木》云:q皮止水,谓其能收泪也。高诱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②《本草汇言》: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故仲景用白头翁汤,以此治下焦虚热而利者,取苦以涩之之意也。《别录》方止男子精虚,妇人崩带;甄氏方又治小儿惊痫身热,及肝热目暗,翳目赤肿,风泪不止等疾;皆缘肝胆火郁气散以致疾,以此澄寒清碧下降之物,使浊气分清,散气收敛。故治眼科,退翳膜,收泪出;治妇人科,定五崩,止血带;治大方科,止虚痢,敛遗精;治小儿科,安惊痫,退变蒸发热。

用药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大戟为之使。恶茱萸。
②《药性论》:恶苦瓠、防葵。
③《本经逢原》:胃虚少食者禁用。

归经:入肝、胆经。
①《纲目》:厥阴肝、少阳胆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热痢下露者: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伤寒论》白头翁汤)
②治慢性细菌性痢疾:秦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③治腹泻:秦皮三钱。水煎加糖,分服。(《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赤眼及眼睛上疮:秦皮一大两。以清水一大升于白瓷碗中浸,春夏一食久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点下碧汁,仰卧点所患眼中,仍先从大眦中满跟着,微痛不畏,量久三、五度饭间,即侧卧沥却热汁,每日十度以上着,不过两日瘥。忌酢、萝卜(《近效方》)
⑤治麦粒肿,大便干燥:秦皮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孕妇忌服。(《河北中药手册》)
⑥治妇人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秦皮三两,丹皮二两,当归身一两,俱酒洗,炒研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⑦治小儿惊痫发热及变蒸发热:秦皮、茯苓各-钱,甘草五分,灯心廿根。水煎服。(《儿科撮要》)
⑧治牛皮癣:苦榴皮一至二两。加半面盆水煎,煎液洗患处,每天或隔二至三天洗一次。药液温热后仍可用,每次煎水可洗三次。洗至痊愈为止。(《全展选编・皮肤病》)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岑皮(《淮南万毕术》),梣皮(《别录》),樊槻皮(陶弘景),秦白皮(《药性论》),蜡树皮(《中药志》),苦榴皮(《全展选编·皮肤病》)。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春、秋剥下枝皮或干皮,晒干。

化学成分:苦枥白蜡树树皮含马栗树皮甙、马栗树皮素等香豆精类及鞣质。

汉语拼音:Qín Pí

原形态:①苦枥白蜡树,又名:梣木(《淮南子》),苦枥木(《淮南子》高诱注),石檀(《别录》),苦树(《唐本草》),盆桂(《日华子本草》),樊鸡木(《集韵》),秦木(《纲目》),秤星树(《植物名实图考》),大叶栲、大叶白蜡树、花曲柳。

性味:苦,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各家论述:①《纲目》:"梣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淮南子》云:梣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又《万毕木》云:梣皮止水,谓其能收泪也。高诱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归经:入肝、胆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热痢下露者: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伤寒论》白头翁汤)

性状:干燥的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条形,长30~70厘米,径1.5~3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往往相杂不匀。外皮不平滑,有浅色斑点,内面黄白色或棕色,有光泽。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无臭,味苦。水浸液黄碧色,并有蓝色萤光。干燥的干皮为长条状块片,不成卷,厚6~10毫米。外皮灰棕色,有红棕色斑点相同成不规则的斑纹,外皮剥离后,可见红棕色的内皮。内面浅棕红色,平滑。余与枝皮同。以整齐、长条呈筒状者为佳。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块或切段,晒干。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秦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