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蚬壳

汉语拼音:Xiǎn Ké 别名:扁螺 性味:味咸;性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蚬壳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蚬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华本草

蚬壳的功效_蚬壳的用量和禁忌_蚬壳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扁螺

英文名:shell of freshwater small cla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bicula fluminea(Muller)

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捕后入当时水烫死,取壳,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贝壳主要含碳酸钙,碳酸镁,壳蛋白(conchiolin)。还含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

汉语拼音:Xiǎn Ké

原形态:河蚬,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而对硬。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被有暗褐色的壳皮,有时稍带黄色。表面生长纹轮状,较老个体壳顶常脱落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状。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栖息于泥质的水底。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味咸;性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功效与作用:化痰止嗽;祛湿和胃。主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湿疮;溃疡;脚气

各家论述:1. 陶弘景:止痢。
2.《唐本草》:治阴疮。
3.《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4.《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5.《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6.《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归经:肺;胃经

出处:出自 《本草经集注》。
1.《本草拾遗》: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
2.《纲目》:蚬,溪湖中多有之,其类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渔家多食之耳。
3.《纲目拾遗》: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涧多有,其类不一,有黄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黄蚬壳薄肉肥,黑蚬壳厚肉薄,又番禺韦涌地方,产无耳蚬,更甘美异常。

附方: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切,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 《急救良方》)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

摘录出处②:

摘录:《辞典》

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全年可捕。捕得后,入沸水中,壳即张开,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河蚬,又名:扁螺(《隋书》)。
贝壳2片,略呈三角形,大小不一,大者长约6厘米。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膨起,位于背缘中部。壳外被有壳皮,暗褐色,稍带黄色。壳表面生长纹轮状。壳顶色黑,但多脱去表皮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在中央者最大;侧齿前后各1枚,颇长。外韧带坚强,外套膜厚,外套痕稍弯曲。足大,呈舌状。
本动物的肉(蚬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资源分布:生活于河川、湖沼中,多栖于泥质的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①《本草拾遗》:温。
②《纲目》:咸,温,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功效与作用:化痰,去湿。治反胃吐食,胃痛吞酸,痰喘咳嗽,湿疮、溃疡。
①陶弘景:止痢。
②《唐本草》:治阴疮。
③《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④《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⑤《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⑥《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出处:《本草经集注》

附方: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团,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
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急救良方》)
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

摘录出处③: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河蚬

药材基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蚬科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iiller),以贝壳入药。

汉语拼音:Xiǎn Ké

资源分布:南方各省。

性味:咸,温。

功效与作用:主治反胃吐食,外用治湿热疮毒。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全年可捕。捕得后,入沸水中,壳即张开,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一般贝壳主要地都是无机盐类与一种蛋白质"壳角质"等所成。无机盐类约占95%,大部分为碳酸钙,此外尚含磷酸钙(1~2%),碳酸镁(0.5%以下)。壳角质约含1%。

汉语拼音:Xiǎn Ké

原形态:河蚬,又名:扁螺(《隋书》)。

资源分布:生活于河川、湖沼中,多栖于泥质的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①《本草拾遗》:"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功效与作用:化痰,去湿。治反胃吐食,胃痛吞酸,痰喘咳嗽,湿疮、溃疡。

出处:《本草经集注》

附方: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团,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蚬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