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的功效_秫米的用量和禁忌_秫米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秫米

汉语拼音:Shú Mǐ 别名:众、秫、糯秫、糯粟、黄糯、黄米 性味:味甘;性微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秫米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秫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众、秫、糯秫、糯粟、黄糯、黄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

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汉语拼音:Shú Mǐ

原形态: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味甘;性微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包煎;或煮粥;或酿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敛疮。主疟疾寒热;筋骨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各家论述:综论秫米之功用: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本草经集注》)2.李时珍: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刊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歧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纲目》)

用药禁忌:小儿不宜多食。
1.《食疗本草》:壅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2.《养生集》:味酸性热,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引自《纲目》)

归经:肺;胃;大肠经

炮制:1.生秫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筛去灰屑。

注意:小儿不宜多食。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秫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