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淡竹根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淡竹根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淡竹根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恒生骨(《石药尔雅》)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根茎。
汉语拼音:Dàn Zhú Gēn
性味:《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①《本草拾遗》:"煮取汁,除烦热。"
出处:《本草拾遗》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恒生骨(《石药尔雅》)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根茎。
性味:《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①《本草拾遗》:煮取汁,除烦热。
②《日华子本草》:消痰,去风热,惊悸迷闷,小儿惊痫。
③《纲目》:同竹叶煎汤,洗妇人子宫下脱。
④《重庆草药》:下乳。
出处:《本草拾遗》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恒生骨
英文名:rhizome of Henon Bamboo shoot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禾木科植物淡竹的根茎。
汉语拼音:Dàn Zhú Gēn
原形态:1.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性味:甘;淡;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清热除烦;涤痰定惊。主发热心烦;惊悸;小儿惊痫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煮取汁,除烦热。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淡竹根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