鳕鱼的功效_鳕鱼的用量和禁忌_鳕鱼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鳕鱼

汉语拼音:Xuě Yú 别名:鳘、大头鱼、大头腥 性味:味甘;性平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鳕鱼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鳕鱼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鳘、大头鱼、大头腥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dus macrocephalus(Tilesius)

药材基源:为鳕科动物鳕鱼的肉。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或焙干。

化学成分:鳕鱼肉含肌甙酸(inosinic acid)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胆甾醇(cholesterol),谷氨酸(glutamic acid),亮氨酸(leu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牛磺酸(taurine),次牛磺酸(hypotaurine)。

汉语拼音:Xuě Yú

原形态:锸鱼,体稍侧扁,尾部向后逐渭狭小。体长一般为20-30cm,大者可达50-70cm。头大,吻长,钝尖。眼中大,上侧位。口大,前位,上颌突出,上颌骨后延达瞳孔前缘下方;下颌略短,下颌前端下方有一触须。两鬲与犁骨均具牙群,牙圆锥形,外行牙较大。鳃孔宽大,鳃盖膜与颊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3+18。体被小圆鳞,侧线前部高位,渐向下弯,成侧中位。侧线鳞150(21-40)。背鳍3个,鳍条分别为13-15、16-20、15-21,第2背鳍基较其他两背鳍基为长。臀鳍2个鳍条分别为17-22、16-20。分别与第2、3背鳍相对。胸鳍短。腹鳍喉倍。尾鳍后缘略凹。体背灰褐色,具很多不规则棕色和黄色斑纹。各鳍灰色,腹面灰白色。

生态环境:冷水性底栖鱼类,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于黄海生殖期1-2月,怀卵量34万-83万粒,沉性卵,径0.98-1.05mm。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

性味:味甘;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外用:适量,研末,水调敷。

功效与作用:活血止痛;通便。主跌打骨折;外伤出血;便秘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鳕鱼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