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参的功效_拳参的用量和禁忌_拳参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拳参

汉语拼音:Quán Shēn 别名:紫参、草河车、刀剪药、铜罗、虾参、地虾、山虾 性味:苦、涩,微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拳参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拳参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紫参、草河车、刀剪药、铜罗、虾参、地虾、山虾

英文名:RHIZOMA BISTORTAE

药材基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春初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去须根

汉语拼音:Quán Shēn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长条形或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略尖,或一端渐细,有的对卷弯曲,长6~13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体密具粗环纹,有残留须根或根痕。质硬,断面浅棕红色或棕红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环。无臭,味苦、涩。

性味:苦、涩,微寒。

用法用量:4.5~9g。外用适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

归经:归肺、肝、大肠经。

性状:本品呈扁长条形或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略尖,或一端渐细,有的对卷弯曲,长6~13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体密具粗环纹,有残留须根或根痕。质硬,断面浅棕红色或棕红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环。无臭,味苦、涩。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略泡,润透,切薄片,干燥。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山虾子(《江苏植药志》),倒根草(《新疆药材》),紫参、破伤药、刀剪药、疙瘩参(《河北药材》),虾参、回头参、山柳柳、石蚕(《山东中药》),刀枪药(《中药志》),马峰七(《广西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拳参等的根茎。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刚枯萎时,采取根茎,去掉残茎及泥土,晒干。搓去须根或烧去须根。

化学成分:拳参根茎含鞣质8.7~25.0%,淀粉12~45.81%,糖类5.7~7.5%,及果胶、树胶、粘液质、树脂等。鞣质中,有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尚有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D-儿茶酚、L-表儿茶酚、6-没食子酰葡萄糖和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另含葡萄糖和β-谷甾醇的异构体。叶含鞣质5~10%,茎中则仅为痕量。

汉语拼音:Quán Shēn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2~1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无毛,或有时下面疏被柔毛。茎生叶较小,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托叶鞘膜质,管状,长达3厘米。穗状花序顶生,长达6厘米;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长达3毫米;雄蕊8,着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长约3毫米,褐色,常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夏、秋季。

资源分布:生山坡草丛阴湿处。分布华北、西北及河南、湖北、山东、江苏、浙江。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吉林、辽宁等地。

性味:苦,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作丸、散。外用:捣敷、煎水含漱或洗涤。

功效与作用:①治疗菌痢、肠炎

出处:《本草图经》

性状: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圆钝或稍尖,长3~10厘米,径约1~2厘米,外表紫褐色,有细密环节,顶端有芽或残茎痕,两侧残留细硬须根或白色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棕红色或赤褐色,近边缘有一圈维管束排成的白色小点。气无,味苦涩。以粗大、坚硬、断面红棕色、无须根者为佳。

注意: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山虾子(《江苏植药志》),倒根草(《新疆药材》),紫参、破伤药、刀剪药、疙瘩参(《河北药材》),虾参、回头参、山柳柳、石蚕(《山东中药》),刀枪药(《中药志》),马峰七(《广西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拳参等的根茎。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刚枯萎时,采取根茎,去掉残茎及泥土,晒干。搓去须根或烧去须根。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2~1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无毛,或有时下面疏被柔毛。茎生叶较小,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托叶鞘膜质,管状,长达3厘米。穗状花序顶生,长达6厘米;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长达3毫米;雄蕊8,着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长约3毫米,褐色,常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夏、秋季。

资源分布:生山坡草丛阴湿处。分布华北、西北及河南、湖北、山东、江苏、浙江。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圆钝或稍尖,长3~10厘米,径约1~2厘米,外表紫褐色,有细密环节,顶端有芽或残茎痕,两侧残留细硬须根或白色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棕红色或赤褐色,近边缘有一圈维管束排成的白色小点。气无,味苦涩。以粗大、坚硬、断面红棕色、无须根者为佳。

性味:苦,凉。
①《现代实用中药》:酸苦,有小毒。
②《中药志》:苦,微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作丸、散。外用:捣敷、煎水含漱或洗涤。

功效与作用:清热镇惊,理湿消肿。治热病惊搐,破伤风,赤痢,痈肿,瘰疬。
①《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
②《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赤痢;含漱作口腔炎之收敛剂;外用治痔疮及肿疡。
③《中药志》: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热病惊痫,手足抽搐,破伤风,痈肿瘰疬,蛇虫咬伤。
④《广西中药志》:治肠胃湿热,赤痢,外用治口糜,痈肿,火伤。民间作产后补血药。

用药禁忌: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出处:《本草图经》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紫参、牡蒙、众戎、音腹、伏菟、重伤、童肠、马行、刀剪药、刀枪药、疙瘩参、破伤药、铜罗、虾参、山虾、山虾子、地虾、拳头参、回头参、红苍术、红重楼、红蚤体、活血莲、红内消、马尾七、土马蜂、涩疙瘩、一口血、鸢头鸡、地蜂子、红三七、红地榆、地蚕子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拳参或耳叶蓼的根茎。

化学成分:拳参根茎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以及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还含右旋儿茶酚(catechol),左旋表茶酚(epicatechol),6-没食子酰葡萄糖galloylglucose),3,6-二没食子酸葡萄糖(3,6-digalloyl glucose葡萄糖(glucose)[1]。又含羟基甲基蒽醌、维生素[2]、β-谷甾醇的异构体等[1]。全草含绿原酸(chloro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及金丝桃甙(hyperin)等[3,4]。

汉语拼音:Quán Shēn

原形态:1.多年生草本,高35-90cm。根茎肥厚,弯曲,外皮紫棕色。茎直立,单一,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革质,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20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钝或截形有时心形,沿叶柄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两面稍被毛,老时渐脱落,下面具网脉;茎生叶互生,向上柄渐短至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长2-5cm。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圆柱形,直立或稍弯,长3-6cm;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花梗纤细;花淡红色或白色,直径约2.5mm,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8,与花被近等长或稍长;花往3。瘦果三棱状椭圆形,红棕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9-11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野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

性状鉴别:取本品粉末约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剂1滴,产生蓝黑色沉淀,稍一振摇,滤液即显茶蓝色。(检查鞣质)

性味:苦;性微寒;小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熏洗。

功效与作用:1.治疗菌痢、肠炎:用拳参制成片剂,每片含药0.3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疗菌痢80例,平均服药6.6天,结果治愈71例,好转5例,无效吐例。有效病例平均 l天退热,其他症状体征的平均消失时间为:腹痛3.8天,里急后重2.7天,脓血便2.9天,便次复常3.3天。也有用拳参1两,水煎服,每天1-2次,治疗菌痢、肠炎共130例,均有一定效果。

出处:1.《本草图经》:拳参,生淄州田野。叶如羊蹄,根似海虾,黑色。五月采。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扁圆柱形,弯曲成虾状,长4-15cm,直径l-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较密环节及残留须根或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

注意: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拳参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