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珠儿参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珠儿参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珠儿参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珠参(《纲目拾遗》),珠子参、疙瘩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雪三七(《中药材品种论述》),钮子七、扣子七(《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呈串珠状的根茎。秋季采挖,除去茎苗、须根及瘦细的根茎,晾6~7天,使外皮松泡,或用水浸,然后踩去外皮,入锅内煮透,或拌入适量蜂蜜(每斤加蜂蜜0.25斤),待煮至水将干时,取出晒干或炕干。四川等地所产的称钮子七都在春季或秋季采挖,剪除茎苗、须根及瘦细部分后,晒干即得。
汉语拼音:Zhū ér Shēn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节三七"条。
资源分布:主产云南。
性味:苦甘,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入丸、散或泡酒。外用: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养阴,清肺,散瘀,止血,定痛。治热病烦渴,阴虚咳嗽,痨伤吐血,鼻衄,咽痛,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各家论述:《本草从新》:"珠儿参,味厚体重,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甘。"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胃二经。"
出处:《本草从新》
附方:治小儿惊风:钮子七三钱。研粉,每次一分,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性状: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类圆锥形,长约1.5~4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至半透明琥珀色,少数呈黑棕色,有细纵皱纹及凸起的支根残基,偶见竹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不平坦,颗粒性。有特殊气味,味苦。以个大,饱满、明亮、无竹节纹及粗皮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打碎用或水润,切片,晒干。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珠参(《纲目拾遗》),珠子参、疙瘩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雪三七(《中药材品种论述》),钮子七、扣子七(《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呈串珠状的根茎。秋季采挖,除去茎苗、须根及瘦细的根茎,晾6~7天,使外皮松泡,或用水浸,然后踩去外皮,入锅内煮透,或拌入适量蜂蜜(每斤加蜂蜜0.25斤),待煮至水将干时,取出晒干或炕干。四川等地所产的称钮子七都在春季或秋季采挖,剪除茎苗、须根及瘦细部分后,晒干即得。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节三七条。
资源分布:主产云南。
性状鉴别: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类圆锥形,长约1.5~4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至半透明琥珀色,少数呈黑棕色,有细纵皱纹及凸起的支根残基,偶见竹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不平坦,颗粒性。有特殊气味,味苦。以个大,饱满、明亮、无竹节纹及粗皮者为佳。
四川所产的钮子七呈不规则圆块形或类圆锥形,较瘦小,两端有瘦细的根茎,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粗糙,有细皱纹及结节,并有瘤状凸起的须根痕。
性味:苦甘,寒。
①《本草从新》:苦,寒,微甘。
②《药材资料汇编》:味略苦,带涩,微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苦,平,微甘,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入丸、散或泡酒。外用: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养阴,清肺,散瘀,止血,定痛。治热病烦渴,阴虚咳嗽,痨伤吐血,鼻衄,咽痛,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①《本草从新》: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
②《救生苦海》:血症用之,可代三七。
③《药性考》:能托里,外症堪用。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滋补强壮,止血生肌。
⑤《四川中药志》:散瘀,止血,定痛。治跌扑损伤,痨伤吐血,崩中下血。
⑥《本草推陈》:治阴虚血热及热病阴伤,烦渴,咳嗽,咽痛,齿痛。
⑦《陕西中草药》:镇惊熄风,除风湿,理气健胃,止痛。治小儿惊风,风湿性关节炎,胃痛,肿毒恶疮。
各家论述:《本草从新》:珠儿参,味厚体重,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甘。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胃二经。
出处:《本草从新》
附方:治小儿惊风:钮子七三钱。研粉,每次一分,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珠参、钮子七、扣子七、竹鞭三七、疙瘩七、珠子参、土三七、盘七、野三七、带节参三七
英文名:rhizome of Largeleaf Japanese Ginsen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 japonicus 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 Feng[P.pseudoginseng Wall.var. major (Burk.)Li; P.pseudoginseng Wall.var.elegantior(Burk.)Hoo et Tseng]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珠儿参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茎,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或蒸透后干燥。
化学成分:根中含多种皂甙,属齐墩果烷型的有:竹节人参皂甙(chikusetsu saponin)Na,V(即是人参皂甙-Ro),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齐墩果酸-3-O-β-D-(6-O-甲基)-吡喃葡萄糖醛参甙[oleanolic acid-3-O-β-D-(6-O-methyl)-glucuronoside],竹节人参皂甙Iva甲酯(chikusetsu saponin Iva methyl ester),3-O-β-D-吡喃葡萄糖甙
汉语拼音:Zhū ér Shēn
原形态:珠儿参,多年生草本,高约80cm。根茎串珠状,故名珠子参,节间通常细长如绳;有时部分结节密生呈笔鞭状,掌状复叶3-5枚轮生茎顶;叶柄长约9cm;小叶通常5,两侧的较小,小叶柄长5-7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密锯齿,边缘及两面散生刺毛。伞形花序单一,有时其下生1至多个小伞形花序;花小,淡绿色;花萼先端有5尖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离。果为核果状浆果,圆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3500m的山坡竹林下或杂木林中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根茎略呈扁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有呈连珠状的,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隐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有节间。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粉性。气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者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显微鉴别,根茎节膨大部横切面:木栓层细胞5-10列。皮层稍窄,有分泌道,呈圆形或长圆形,直径32-500μm,分泌细胞5-18。维管束外韧型,环状排列,形成层断续可见,射线宽。韧皮部分泌
性味:味苦;甘;性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3-15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涂;或泡酒擦;或鲜品捣敷。
功效与作用: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主热病烦渴;阴虚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肿;风湿痹痛;胃痛;月经不调;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
各家论述:1.《本草从新》:珠儿参,味厚体重,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甘。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
2.《救生苦海》:血症用之,可代三七。
3.《药性考》:能托里,外症堪用。
4.《四川中药志》:散瘀,止血,定痛。治跌扑损伤,痨伤吐血,崩中下血。
5.《本草推陈》:治阴虚血热及热病阴伤,烦渴,咳嗽,咽痛,齿痛。
6.《陕西中草药》:镇惊熄风,除风湿,理气健胃,
出处:出自《本草从新》
附方:治小儿惊风:钮子七三钱。研粉,每次一分,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性状:性状鉴别,根茎略呈扁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有呈连珠状的,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隐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有节间。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粉性。气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者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炮制:拣净杂质,打碎用或水润,切片,晒干。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珠儿参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