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米的功效_黍米的用量和禁忌_黍米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黍米

汉语拼音:Shǔ Mǐ 别名:稷米、粢米、]米、糜子米 性味:甘;微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黍米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黍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辞典》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夏,秋采收。

原形态:黍(《诗经》)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茎(黍茎),以及稷的种子(稷米),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资源分布: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性味:甘,平。
①《吴普本草》:甘,无毒。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④《纲目》: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①《吴普本草》:益气补中。
②《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③孟诜: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出处:《别录》

附方: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千金方》)
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去壳黍米含灰分2.86%,粗纤维6.25%,粗蛋白15.86%,淀粉59.65%。含油5.07%,其中脂肪酸,主为棕榈酸,以及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蛋白质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

汉语拼音:Shǔ Mǐ

原形态:黍(《诗经》)

资源分布: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性味:甘,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出处:《别录》

附方: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千金方》)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稷米、粢米、]米、糜子米

英文名:Broomcorn Mille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icum miliaceum. L

药材基源:为禾本植物黍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碾去壳用。

化学成分:去壳黍米含灰分(ash)2.86%,精纤维(crudefiber)0.25%,粗蛋白(crude protein)15.86%,淀粉(starch)59.65%,含油5.07%,其中饱和脂肪酸生为棕榈酸(palmiticacid),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十七烷酸(daturic acid),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异亚油酸(isolinoleic aced)等。蛋白质(protein)主要有: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谷蛋白(glutelin),醇溶谷蛋白(prolamine)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鞣质(tannin)及肌醇六磷酸(phytate)等。

汉语拼音:Shǔ Mǐ

原形态:黍,一年生栽培草本。秆粗壮,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cm,有时有分枝,节密被髭毛,节下具疣毛。叶鞘松弛,被疣基毛;叶舌长约1mm,具长约2mm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cm,宽达1.5cm,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国交紧密,成熟后下垂,长约30cm,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mm;颖纸质,无毛,第1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具5-7脉,第2颖与小穗等长,通常具11脉,其脉先端渐汇合成喙状;第1外稃形似第2颖,具11-13脉,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mm,先端微凹。谷粒圆形或椭圆形,长约3mm,乳白色或褐色。花、果期7-10月。

生态环境: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

性味:甘;微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除烦止渴;解毒。主烦渴;泻痢;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疮痈;烫伤

各家论述:1.《吴普本草》:益气补中。
2.《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3.孟诜:患鳖瘕者, 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归经:大肠;肺;胃;脾经

出处:1.陶弘景: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称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
2.《本草衍义》: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然亦动风。
3.《日用本草》: 丹黍米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4.《纲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附方: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 黍米汁涂之。 (《千金方》)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 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 (《肘后方》)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黍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