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橘白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橘白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橘白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英文名:Tangerine white endocarp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白色内层果皮。
采收和储藏: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
汉语拼音:Jú Bái
原形态: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生态环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资源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质疏软,有弹性。气芳香,味微苦而甘。
性味:苦;辛;微甘;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
功效与作用:和胃化湿。主湿浊内阻;胸脘痞满;食欲不振
各家论述:1.《本草便读》:橘白,(橘皮)去外一层红皮。其味带甘,其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
2.《中国医学大辞典》:和胃,化浊腻。
归经:胃经
出处:出自《本草便读》
性状:性状鉴别 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质疏软,有弹性。气芳香,味微苦而甘。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
汉语拼音:Jú Bái
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苦辛,温,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
功效与作用:《中国医学大辞典》:"和胃,化浊腻。"
各家论述:《本草便读》:"橘白,(橘皮)去外一层红皮。其味带甘,共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
出处:《本草便读》
性状:干燥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状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质疏松轻软,有弹性。气芳香,味微苦而甘。以片大、质轻软者佳。
摘录出处④:
摘录:《辞典》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
性状鉴别:干燥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状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质疏松轻软,有弹性。气芳香,味微苦而甘。以片大、质轻软者佳。
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苦辛,温,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
功效与作用:《中国医学大辞典》:和胃,化浊腻。
各家论述:《本草便读》:橘白,(橘皮)去外一层红皮。其味带甘,共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
出处:《本草便读》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橘白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