鱵鱼的功效_鱵鱼的用量和禁忌_鱵鱼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鱵鱼

汉语拼音:Zhēn Yú 别名:箴鱼(《山海经》),铜哾鱼(《临海异物志》),姜公鱼(《纲目》),针工鱼(《医林纂要》),针鱼(《动物学大辞典》),单针鱼、针扎鱼(《黄渤海伍类调查报告》)。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鱵鱼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鱵鱼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箴鱼(《山海经》),铜哾鱼(《临海异物志》),姜公鱼(《纲目》),针工鱼(《医林纂要》),针鱼(《动物学大辞典》),单针鱼、针扎鱼(《黄渤海伍类调查报告》)。

药材基源:为鱵科动物鱵鱼的肉。

汉语拼音:Zhēn Yú

原形态:体细长,略呈圆柱形,背腹缘微凸,尾部渐细。体长约16~24厘米,头长,前端尖,顶部及两侧面平坦,腹面较狭。口小。眼较大,距上领尖端和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大,位于眼的前上方。上颌尖锐,呈三角形的片状,中央微有线状隆起。下颌延长呈一扁平针状喙。牙细小,有3牙尖,在两颌排列成一狭带。鳃孔宽,鳃盖膜分离,不与颊部相连。鳞圆形,薄而易脱落。侧线很低,位于体两侧近腹缘;侧线鳞102~112。背鳍15~17,与臀鳍相对,其起点微在臀鳍前。臀鳍16~18,与背鳍同形,臀鳍基短于背鳍基。胸鳍短宽。腹鳍小,腹位。尾鳍分叉。体银白色,背面暗绿色,体背中央自后颈起有一淡黑色线条。体侧各有一银灰纵带,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胸鳍的基部及尾鳍有细微的黑色点。

资源分布:分布我国沿海和长江等各大河流中。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功效与作用:《医林纂要》:"滋阴,能穿溃痈毒,作汤服之。"

出处:《纲目》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箴鱼、铜吮鱼、姜公鱼、针工鱼、针鱼、针扎鱼、单针鱼

英文名:Japanese halfbeak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鱵科动物鱵鱼等的肉。

汉语拼音:Zhēn Yú

原形态:鱵鱼,体细长,略呈圆柱形,体长约16-24cm。头长尖,顶部及两侧面较平。眼较大。口中等,上颌尖锐,呈三角形的片状,中央略有线状隆起。下颌延长为一扁平针状喙。牙细小,每牙有3牙尖,于两颌排列成一狭带。鳃孔宽,鳃盖膜不与颊部相连。圆鳞薄而易脱落。侧线很低,位于体两侧近腹缘,侧线鳞102-112(9-10)/(4-5),背缘微凸,背鳍15-17,位于体后与臀鳍相对。臀鳍16-18。胸鳍13,短宽。腹鳍小。尾鳍叉状,体银白色,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下颌喙尖端鲜红色。体背暗绿色,中央自后头部起有一较宽的绿黑色线条。体侧各有一银灰色纵带。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近海、河口的中上层鱼类,也进入淡水,主食绿藻、浮游生物及小甲壳等动物。产卵期4-6月。

性味:味甘;性微寒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50-100g。外用:适量,煎汤洗局部。

功效与作用:养阴益气;解毒。主阴虚烦热;盗汗自汗;疮疖溃疡

各家论述:《医林纂要》:滋阴,能穿溃痈毒,作汤服之。

归经:心;肝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山海经》:恂状之山,只水出焉,北流注千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YOU,其喙如箴。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鱵鱼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